竹0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清〕郑燮《竹石》

竹,穿梭于诗词之间,扎根于文化深处,屹立于自然之林。其中空而有节的特点,象征着君子谦逊待人的品质和不屈从污浊之流的气节。大家且看汉字“竹”的演变过程:

“竹”的象形文字似竹茎与下垂的叶片之形,金文、篆文都保留了“竹”的形态,本义是“常绿多年生植物,春日生笋,茎有很多节,中间是空的,质地坚硬,种类很多。可制器物,又可做建筑材料”。竹子经常用于日常生活,所以跟其相关的词组很多,如装东西用的竹筐、竹篮,钓鱼用的竹竿,渡河用的竹筏等。

竹是文人墨客的宠儿。“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中的竹,以其翠绿挺拔之态,映衬出君子的高雅品行,开启了竹与美德相连的文化脉络。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更是将“竹”在文人心中的地位推向极致。

竹,无论是在诗词的韵律中、文化的传承里,还是自然的画卷上,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本报编辑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