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文化

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不同行当的脸谱,各有其独特之处。“生”“旦”的面部妆容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净行”与“丑行”的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重施油彩,图案复杂,故称“花脸”。而“丑”则是在鼻梁处抹一小块白粉,又称“小花脸”。

脸谱的起源

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代面”(“假面歌舞”)的出现,这里的“代面”指的正是脸谱。贵州的“傩戏”面具就是脸谱的活化石。古蜀遗址“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几十个青铜面具,是距今4000多年前的古蜀王鱼凫举行祭祀礼仪时的用品。北齐兰陵王长恭,相貌俊美、性情勇猛、武功高强,他打仗时会带上面具,以助其威。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擊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这是齐人表演兰陵王戴面具击敌乐舞的记载。后来,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戴面具演戏越来越不利于演员呈现面部的表情,艺人们就用粉墨、油彩、锅烟子等直接在脸上勾画,脸谱这一艺术形式由此诞生。孟郊的《弦歌行》中“驱摊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就记载了唐人用染涂脸面来象征鬼神的演出行为。

脸谱虽起源于戏剧舞台,却独立于戏剧之外,被世人称作“国粹中的‘国粹’”。

脸谱的特点及类型

脸谱多根据剧情需要,通过化妆夸大剧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纹理,表现剧中人物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具有寓意褒贬、分善恶、辨忠奸的艺术功能;同时,脸谱还是一种装饰化的图案,将点、线、形、色有机地组合起来,醒目而传神地表现了戏剧人物的外部形象和性格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创造精神。

根据着色方式,脸谱主要分为揉、勾、抹、破四种类型——

1.揉脸:以整色为主,加重五官纹理,是十分古老的脸谱形式。

2.勾脸:色彩绚丽,图案丰富,有的还贴金敷银,华丽无比。

3.抹脸:涂粉于面,不以真面目示人,突出了奸诈之人的本性。

4.破脸:左右脸不对称,形容面貌丑陋或意比反面角色。

根据脸谱的图案排列,脸谱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整脸:即利用双眉把脸分为额和面两个部分的脸谱。

三块瓦脸:在整脸的基础上利用口鼻,把面部分为左右的脸谱。

花三块瓦脸:即把三块瓦脸的分界边缘艺术化,加上各式图案的脸谱。

碎脸:三块瓦脸的变种,其分界边缘花形极大,破坏了原有的轮廓。

脸谱虽来源于生活,却又是对实际生活的放大、夸张。演义小说和说唱艺术对历史人物的夸张、形象的描写,同样是京剧脸谱的依据。如关羽的丹凤眼、卧蚕眉,张飞的豹头环眼,赵匡胤的面如重枣等,所有的这些描写,都被戏曲化妆吸取下来,在京剧舞台上的表现尤为突出。

脸谱的色彩寓意

一般情况下,红色代表着忠诚、勇敢和正直,这种颜色常见于忠臣良将或英雄豪杰的角色,如关羽、岳飞等。黑色脸谱则代表着刚正不阿、严肃威猛的人物形象,如包拯、尉迟恭等。黑色的脸谱线条粗犷,给人庄重、威严的感觉。白色通常用来表现阴险狡诈、凶狠残暴的角色,如曹操、秦桧等。白色的色调和简洁的线条强化了这些角色的负面特质,使他们在舞台上更具威慑力。蓝色和绿色脸谱则常用于刻画性格复杂或带有神秘色彩的角色。其中,蓝色脸谱常用于表现刚愎自用、性情古怪的人物,如窦尔敦;绿色脸谱则多用于描绘鬼怪、妖精等超自然角色,如钟馗。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颜色外,还有黄色、紫色、金银色等脸谱。黄色脸谱通常代表凶猛残暴但又有些愚蠢的角色,如牛魔王;紫色脸谱则多用于表现富有权势但性格复杂的角色,如杨戬;金银色脸谱则多用于神仙等角色,以体现其超凡脱俗的气质。

脸谱文化的传承

京剧脸谱是一种写意和夸张的艺术,在吸收各地地方戏剧脸谱特点的基础上,经过一代代京剧演员的探索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妆谱式。

1973年出生在戏曲世家的杨强,自幼学习京剧表演,曾是专业的京剧演员。在多年的舞台表演经历中,他感悟到了京剧脸谱绘画艺术的精妙。2006年,杨强拜京剧翁派脸谱画家田有亮为师,开始钻研京剧脸谱绘画,并成为北京市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脸谱(翁派)绘画技法”的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

翁派京剧脸谱绘画技艺起源于京剧舞台,却独立于戏曲之外,既可用于舞台表演,也可作为绘画风格。杨强在熟练掌握翁派绘画技法的基础上,既尊重人物原貌,也用夸张的手法,巧妙地将人物的身份、相貌和性格特点表现出来,绘制手法不断地向多元化发展。

目前,在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馆从事京剧推广工作的杨强,常年坚持深入学校、社区推广、教授京剧表演以及京剧脸谱艺术,为石景山区培养了大批各年龄段的京剧艺术爱好者和脸谱绘画爱好者。

(选自“光明网”2025年1月9日,原文为《杨强:匠心传承京剧脸谱艺术》)

上一篇:
下一篇: 春天的蛙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