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家学写作之化用典故法

作者: 罗蓉

《文心雕龙·明诗》有言:“应物斯感,感物吟志。”意思是接触到外物而引起感情上的变化和活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法。“眼中有物”,才能奠定“托物”的基础;“心中有志”,并选好视角,才会有独到的见解。

左读美文

长安风万里

◎袁国燕

作为一个长安人,总该向西一次,沿当年张骞西出长安的路线走一走。

出发前做了功课,张骞出长安向西域的第一大驿站,在两百公里外长武县老龙山。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在老龙山发现了侯望邮驿遗址、丝绸之路车辙。还有比这更让一个长安人向往的么?

车沿着福银高速一路向西北行进。山塬地貌越来越险。远远望去,老龙山千沟万壑,山势仿如龙首。心里一动,古丝绸之路第一驿站车辙遗址,留在这个叫老龙山的地方,而西汉决策丝绸之路的未央宫,则建于龙首原上。看来,东方巨龙千年前的腾飞,除了人的功劳,还有天时地利呢。

一座“丝绸之路第一驿站”牌楼,雄踞山腰,顺着它指引的方向上坡,拐过一道弯,路旁忽现一处平地,仰头一看,短木桩围起的三弯坡道上方,“丝绸之路亭口古车辙遗址”几个大字灿然入目。

作为长安西北第一要道,丝绸、瓷器、茶叶经此西行,胡椒、石榴、汗血宝马由此东渡,驼铃声声尽欢颜。作为秦陇咽喉,这里留下了秦大将蒙恬去监修长城的脚印、汉张骞使团出使西域的探索、卫青守关抗击匈奴的胜利,还有唐李世民西出长安歼灭陇地反军的英勇……无数车马、英雄,由此走向胜利,走进史书。

拨开藤茎,轻轻抚摸残裂的夯土,不由得想起了岑参的诗:“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诗中鼎鼎大名的汉将,就矗立在烽火台旁。他一手勒马,一手握长矛,铠甲霍霍,战袍飞扬,正驰骋战场。雕塑前立碑:“大将军卫青”。碑文记载,卫青公元前119年沿丝绸之路北上扫灭匈奴入侵,在阴灵关(今长武一带)探察地形时,见此沟壑连绵,河流环绕,易守难攻,遂建造邮驿和烽火台。就在卫青驻此这一年,张骞被汉武帝任为中郎将,二次出使西域,以实现“断匈奴右臂”之策。两位为了和平而西出长安的大将军,定会在此相逢,他们有没有在驿站把酒论英雄,已无从知晓,但一个武力征伐、一个外交融合的英雄传奇,已在史册中熠熠闪光。

登上烽火台遗址旁的瞭望塔,领略古驿道新貌。艳阳普照下,楼舍场苑明媚,工矿商贸繁荣。远处,泾河东流,黑河拢绕,南河侧身淌过。福银高速、黑河大桥、312国道宛如一条条长龙,展示着新时代的气象。

哦,就让这风吹吧,且让这古长安的平仄节拍,伴我长风万里。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9月

16日,有删改)

◆赏读

作者多处化用典故,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厚重感。如“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借岑参的诗句,生动地展现了汉将出征破敌的英勇豪迈。在提及秦始皇修长城、汉武帝开辟丝绸之路时,一防一拓,彰显出不同的治国方略。卫青、张骞的事迹,武力征伐与外交融合的碰撞,则丰富了文本内涵,让读者感受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与文明的源远流长。

◆借鉴

1.巧妙借用人物。当我们想塑造一个意气风发的人物形象时,可将他与历史上的人物相比照。如谭嗣同,他的“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少年意气,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青年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通过比照,我们不仅能生动地描绘出人物形象,更能让读者在历史的共鸣中感受到人物的魅力。

2.化用经典名句。恰当引用经典名句,可赋予作品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艺术层次。

3.创新性重构。典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生智慧。通过创新性重构,典故不仅能保留原有的精神内核,而且会与现代人的生活产生共鸣,增强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

4.文化符号。巧妙地利用文化符号,不仅能丰富作品的内涵,还能增强其艺术感染力。如“杨柳”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柳”“留”二字谐音,暗喻离别;“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体现了“柳”这一文化符号的内涵,承载着中国人的绵绵情思。

右写作文

回 首

◎毛远哲

回首是刹那,转身即天涯。

上小学时,首次乘坐校车。其他孩子都在哭泣,我却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回过头,看着父亲的身影。他戴着方框眼镜,质朴中透出几分博学;身穿单薄的衬衫,平凡中闪着几丝光彩。几番回首,见他回以亲切的微笑,我心中的波澜便平稳下来。因为,可倚之山,回首可见。

回首的瞬间,我看见父亲的笑靥。

上初中后,我去外地读书,寄宿在姑姑家,父亲送我上火车。等车的那段时间,我们肩并肩地站在一起。车到站后,父亲与我一同上车,将我的行李安置好后,又塞给我一袋水果。“路上吃,别饿着。”此刻,我的情绪不能自已,默默地拭去那不争气的泪。

再回首,父亲已走到车门口,朝我望来——刹那间,两股洪流交汇在一起,激起我们各自心中澎湃的浪花。或许,命运让我们天各一方,但回首的刹那,我分明能感受到父亲的爱。只要我们时刻思念着对方,天涯也近在咫尺。

年底,我乘火车回家。在站台上接我的依然是父亲。阔别许久,父亲竟有些沧桑。他将自己裹得很严实,像只肥大的粽子。两只粗短的袖子上挽着我的大包行李,全然没有了当初的大步流星之势我走在前面,和他渐行渐远。走走停停间,再回首,竟也有了几分距离。看着父亲微微佝偻的身影,我明白,在父亲肩头的何止是行李,更是生活的重担。

蓦然回首,父亲已成了风中日渐颓败的枯树、雪中白头的青山,但他还是顶着飞雪、踏着寒风向我走来。岁月终有期,人生终散场。纵使遥远的距离让我相思成灰,岁月的间隔使我欲哭无泪,但当父亲消失在人生路上的某个拐角处时,我依然需要学会坦然面对。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岁月的利爪划过父亲的额头,在父亲的脸上留下挥之不去的疤痕。如果有机会,我会拎一根鱼竿,与父亲一起,在时间的长河中垂钓岁月的故事……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罗村实验学校】

◆点评

这篇作文有朱自清先生《背影》的影子,但小作者对其进行了创新性重构。文中,小作者把“月台”改成了符合实际的车站,去想象、描述父亲与“我”之间的互动,用语生动,读来让人感同身受。开头“回首是刹那,转身即天涯”化用了林徽因的“停留是刹那,转身即天涯”。结尾引用王国维的“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让读者感受到了小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上一篇: 奶奶小传
下一篇: 那抹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