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 韵 悠 悠

作者: 张骞

竹作为一种文化艺术符号,象征着蓬勃的生机、顽强的意志和刚直的气概,彰显着中华民族坚韧、内敛、生生不息的精神品格。从某种意义上说,竹既体现了一种文化观念,又展现出了一种精神风貌,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象征。

竹文化的起源与内涵

竹文化最早可追述到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出土的竹编器物残片,这恰恰印证了《易·系辞下》中记载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说明竹筏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史记·货殖列传》中“渭川千亩竹”的记载,就揭示了秦汉时期规模化竹业经济的存在。

中国人爱竹、养竹、护竹、用竹,与竹为伴,以竹为寄托,在传承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同时,创造出了专属于中华文明的竹文化体系。此刻,竹子已然演变成一种风骨、一种人格。它易于种植、四季苍翠,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中空外直、修长挺拔,体现出虚怀若谷、洒脱隽永的品性;弯而不折、柔韧光滑,代表着宁折不弯、刚正不阿的人生态度。

从生产生活所需材料到景观植物,再到承载着人们精神追求的审美载体,竹子的文化内涵日渐丰富。

竹子的生活用途

1.饮食方面。研究证明,竹米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都比较高,富含淀粉和各种微量元素,味香可口,既可食用又可入药。竹笋制成的鲜食或衍生物(如螺蛳粉配料)一度受到人们的青睐。云南的竹筒饭已经成为当地一道精美的食物。竹筒酿制而成的酒味美甘甜,浓香袭人。

2.服饰方面。早在秦代,人们就开始取竹制冠、制衣、制鞋,竹布在唐朝曾被作为朝廷贡品。现代社会,经过物理和化学作用造出的竹纤维被用于纺织品制造,不仅给人带来了新颖、美观的服饰,其亲肤、抑菌、防臭、排湿和防紫外线等功能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3.医药领域。竹青、竹沥、竹叶等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对竹子不同部位的气味、药物功能、方剂等均有详尽的叙述。随着研发的深入,竹子的药用价值日益扩大。其中,竹炭产品可以吸附人体的有害物质,净化血液中的毒素,对清洁肠道、消化排泄等有着非常神奇的功效。

4.园林建设。早在远古时代,竹子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竹子因符合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而成为造园首选。《洛阳伽蓝记》中就记录了洛阳显宦贵族私园“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的景象。

竹文化的表现形式

1.民间故事

竹子在中国民间故事中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如神话、传说、民谣等。《山海经》中记载,天神帝俊种了一片竹林,竹子长得非常粗壮,要几个人合抱才能围起来,把竹子剖开后,就能化为舟来帮助人们渡河。又闻舜帝死于苍梧,他的两个妃子赶到湘水奔丧。湘水边多竹,娥皇女英悲痛的泪水流到竹子上,竹子就有了泪花状的斑点,人称“斑竹”,又称“湘妃竹”。这些史料足以证明竹子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诗词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了不计其数的以“竹”为主题的作品。南朝梁刘孝先的《咏竹》:“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便通过描绘竹子的高洁形象,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唐人白玉的《竹》:“虚怀千秋功过,笑傲严冬霜雪”一句将竹子视为虚怀若谷、凌霜傲雪、淡泊名利、高风亮节的化身。郑燮创作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一句则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子形象,象征着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战胜困难的优秀品质。

3.绘画

画竹之风兴于唐代。北宋文同开创“以浓墨为面,浅墨为背”的画竹技法,被誉为“墨竹大师”。苏轼在其基础上提出了“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理论。以二人为代表的“胸有成竹”的湖州竹派将墨竹绘画推至高峰,为后世文人画作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竹与中国文人精神

在儒家文学的影响下,竹与君子人格的关系一步步具象化。王阳明在《传习录》中以竹喻志:“竹有凌云之志,虽狂风骤雨不能摧其节”,这恰恰呼应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士人精神。竹林常被用来象征士人群体,如魏晋“竹林七贤”便以竹为精神纽带,表达了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将竹子的特性与人的高雅情操相比拟,使竹子的美学思想进一步得到展现。

经过漫长的岁月,儒家与道家文化不谋而合。这种儒道互补的阐释,使竹子既承载入世理想,又寄托出世情怀,成为文人矛盾心理的调和剂。

从古至今,竹子始终是中国文人精神的镜像,它既是被观察的自然客体,又是主体精神的投射对象,这种主客交融的审美范式,构成了中华文化特有的“竹文化基因”。在生态危机与精神异化的当代,重读文人竹精神,或许能为现代人提供一种“诗意栖居”的东方智慧。

(节选自林晓燕《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竹文化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切勿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创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