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雪原》导读
作家名片
曲波,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人,当代著名作家。15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3年进入胶东抗大学习,毕业后在胶东军区担任报社记者等职务,亲身经历了诸多战斗。解放战争时期,担任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率部在林海雪原一带与土匪作战,这段经历成了他日后进行文学创作的珍贵素材。
新中国成立后,曲波转业到工业战线,但战场的硝烟、战友的身影始终萦绕在他心间,促使他拿起笔,开启了文学创作之路。他的代表作《林海雪原》以惊险刺激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再现了东北剿匪斗争的壮丽画卷,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019年9月23日,《林海雪原》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作品内容
《林海雪原》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搜罗了伪满官吏、恶霸、流氓等组织土匪武装,盘踞山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破坏革命成果。东北民主联军的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恶劣环境中,凭借顽强的意志、卓越的智慧、过硬的军事本领,与土匪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杨子荣更是乔装改扮,打入匪巢,以惊人的胆识和机敏的反应骗取座山雕的信任,并在关键时刻里应外合,助力小分队捣毁匪窝。从初入林海时的艰难摸索,到逐渐成长为让土匪闻风丧胆的精锐之师,队员们在一次次险象环生的战斗与交锋中,互相扶持,互相信任,克服困难,最终成功剿灭各路匪帮,还一方百姓安宁。
艺术特色
曲波将惊心动魄的剿匪实战与浪漫传奇的文学想象精妙融合,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展现了东北大地可歌可泣的战斗画卷,这不仅仅是理解曲波创作理念的关键窗口,更是开拓东北文学、研究中国红色经典乃至当代文学的佳作。
小说以少剑波、杨子荣为代表的解放军战士凭借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如奇袭虎狼窝、智取威虎山等,在广大读者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对青少年具有“人生教科书”的意义,在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之外,还会引导青年读者们面对挑战时要勇往直前、坚持不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逢险敌,舌战小炉匠(节选)
当他和那个被押者走拢的时候,杨子荣突然认出了这个被押者,他立时大吃一惊,全身怔住了,僵僵地站在那里。
“小炉匠,栾警尉,”他差一点喊出来,他全身紧张得像块石头,他的心坠沉得像灌满了冷铅。“怎么办?这个匪徒认出了我,那一切全完了。而且他也必然毫不费事地就能认出我。这个匪徒他是怎么来的呢?是越狱了吗?还是被宽大释放了,他又来干什么呢?”
他眼看着两个匪徒已把小炉匠押进威虎厅,急躁地两手一擦脸,突然发现自己满手握着两把汗,紧张得两条腿几乎麻木了。他发觉了这些,啐了一口,狠狠地蔑视了一番自己:“这是恐惧的表现,这是莫大的错误,事到临头这样的不镇静,势必出大乱子。”
他马上两手一搓,全身一抖,牙一咬,马上一股力量使他镇静下来。“不管这个匪徒是怎么来的,反正他已经来了!来了就要想来的法子。”他的眉毛一皱,一咬下嘴唇,内心一狠,“消灭他,我不消灭他,他就要消灭我,消灭小分队,消灭剑波的整个计划,要毁掉我们歼灭座山雕的任务。”
一个消灭这个栾匪的方案,立马涌上杨子荣的脑海,他脑子里展开一阵激烈的盘算:他要在这以秒计算的时间里做出正确的决定,错一点就要一切完蛋。他正想着,突然耳边一声“报告”,他定睛一看,一个匪徒站在他的面前。
“报告胡团副,旅长有请。”
杨子荣一听到这吉凶难测的“有请”两字,脑子轰的一下像要爆炸似的激烈震动。可是他的理智和勇敢,不屈的革命意志和视死如归的伟大胆魄,立即全部控制了他的惊恐和激动,他马上向那个匪徒回答道:“回禀三爷,说我马上就到!”
他努力听了一下自己发出来的声音,是不是带有惊恐?是不是失去常态?还不错,坦然,镇静,从声音里听不出破绽。
他自己这样品评着。他摸了一下插在腰里的二十响,和插在腿上的一把锋利的匕首,一晃肩膀,内心自语着:“不怕!有利条件多!我现在已是座山雕确信不疑的红人,又有‘先遣图’的铁证,我有置这个栾匪于死地的充分把柄。先用舌战,实在不得已,我也可以和匪首们一块毁灭,凭我的杀法,杀他个天翻地覆,直到我最后一口气。”
想到这里,他抬头一看,威虎厅离他只有五十余步了,三十秒钟后,这场吉凶难卜、神鬼难测的斗争就要开始。
他怀着死活无惧的胆魄,迈着轻松的步子,拉出一副和往常一样从容的神态,走进威虎厅。
◆赏读
选文主要描述了杨子荣在威虎山座山雕的营寨中面对意外重逢的匪徒“小炉匠”(即栾警尉)时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举止。“大吃一惊,全身怔住”等词生动地展现了他在认出栾平后的恐惧、紧张与焦虑,但他迅速进行了调整。“两手一搓,全身一抖,牙一咬”等动作,展现了他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和冷静应对危机的能力。内心独白“消灭他,我不消灭他,他就要消灭我”更是凸显了其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果敢与决绝。
【张馨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