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水韵(节选)
作者: 赵丽宏我曾经三次到周庄。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那一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那天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最近一次去周庄也是春天。那是一个温暖的春夜,周庄正举办旅游节,古镇把这天当成一个盛大节日。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色彩斑斓的光带。坐船夜游,感觉是进入梦境。船娘是一位三十岁的农妇,以娴熟的动作轻松地摇着橹,小船在平静的河面慢慢滑行,我们的身后,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晶莹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船摇过桥洞,才发现从旁边交叉的水道中划过来一条张灯结彩的船,船舱里,有几个当地农民在摆弄丝弦。还没有等我来得及细看,那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我们的小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从河里抬头看,只见屋脊参差,深蓝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突然,一串串晶莹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随着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小小的光点变成满天盛开的缤纷礼花,天空和大地都被这满天焰火照得一片通明。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七彩斑斓的光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我来不及看清楚他们的表情,他们便在水中消失。当新的一轮焰火在空中盛开时,他们又从遥远的水下泛起,只是又换了另一种表情。这时,从古镇的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天上的美景稍纵即逝,地上的惊喜却在蔓延……
(选自《记忆中的光和雾》,有删节)
◆赏读
选文的动静结合手法使用得十分精妙。第一次游周庄,仲春时节的周庄被雨雾笼罩,石桥和屋脊隐约出没,属于静态描写,勾勒出一幅水墨画般的宁静画面。第二次游周庄,积雪、阳光等是静态描写,而滴水、流水声则为动态描写,以动衬静,突出了古镇的静谧。第三次游周庄,灯光闪烁、小船滑行、农民摆弄丝弦等是动态描写,体现出热闹的氛围;而灯光暗淡后,平静水面闪烁星光、屋脊参差的黑色剪影又是静态描写,动静交替,使画面富有变化。结尾,随着焰火的变化,作者生动地描绘出了周庄不同时节的独特韵味,让读者感受到了周庄的美好。
◆借鉴
1.营造氛围。借助静态描写奠定全文基调,如描写古老的城堡,其建筑的外观、结构等静态元素可营造出庄严、神秘的氛围;再以动态描写增添活力,如城堡内走动的守卫,氛围感十足。
2.突出主体。以静衬动,像描写飞驰的列车时,周围静止的树木、山峦等环境便突出了列车的快速移动;以动衬静,如在静谧的寺庙里,偶尔传来的钟声,反衬出寺庙的宁静清幽,使描写主体鲜明生动。
3.增强画面感。恰当运用动静结合法,可使画面描写丰富生动。如描绘雨中的花园,静态的花朵、绿叶和动态的雨滴落下、花瓣颤动等动态元素,共同构成了栩栩如生的画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4.丰富情感表达。不同的动静状态可传达出不同的情感。静态描写可表达宁静、沉稳的情感,动态描写可传达活泼、热烈等情感。二者结合,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