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缸的人

作者: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多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

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名片就走了。名片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予了“诚信状元”的称号。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五天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悲伤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

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吁吁地把石头举起来,对准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12期,有删改)

◆赏读

古为今用,以史为鉴,推陈出新,是当下作家创作反腐倡廉作品时常常涉猎到的题材。

选文以“司马光砸缸”这一经典故事为蓝本,将老年司马光置于新情境中,借其坚守原则的性格特征,批判了现实社会面对利益诱惑的不良现象,赋予了古老故事全新的现实意义,读后引人深思。

◆借鉴

1.尊重原著,避免“形神分离”。改编时,不能背离经典作品所散发的思想价值。如在改编《愚公移山》时,愚公的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目光长远等品质理应保留;《西游记》中,对唐僧师徒四人的性格特征不能改得面目全非。

2.把握尺度,避免“时空混乱”。如果为了标新立异,让现代人随意穿越时空门,在桃花源搞起旅游开发,这样就消解了作品本身的美感。故所有的想象和联想一定要建立在合情合理又不消解作品本身的基础上进行。

3.塑造人物,谨防“人格分裂”。改编时,可融入现代的、科技的元素,但要谨防“人格分裂”。如在改编朱自清的《背影》时,若将原本慈爱、隐忍,处处为儿子着想的父亲改编成冷漠、不通情达理的父亲,就属于错误示范。对于经典作品,改编时不能为了迎合当下潮流就随意割裂作品本身的形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