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导读
作者: 王秀芳作家名片
乔斯坦·贾德,1952年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挪威当代著名作家之一。1974年开始写作,1986年创作并出版了第一本书。乔斯坦·贾德的作品致力于对人生意义与终极关怀的探索与思考,1991年出版的哲学启蒙小说《苏菲的世界》风靡世界,迄今为止已被译成56种语言,全球销售量超过3亿册。乔斯坦·贾德也因此跻身于世界级作家行列,成为挪威继1990年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汉姆之后最成功的本土作家。
作品内容
苏菲临近15岁生日时,收到了两封神秘来信,分别是“你是谁”和“世界从何而来”,之后还收到了寄给席德的明信片,后来又不断地收到自称哲学家的艾伯特寄来的书信,由此开始了一场奇妙的哲学之旅。
艾伯特以书信的形式向苏菲介绍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的神话与自然派哲学家讲起,历经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到中世纪哲学、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再到启蒙运动、浪漫主义时期,直至20世纪的存在主义哲学等,涵盖众多哲学家及其思想。
在学习过程中,苏菲努力探寻哲学家的真实身份,对哲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逐渐意识到人类的局限性,开始反思自我与生活,同时发现身边不断出现与席德有关的事物。
原来,苏菲和艾伯特是席德父亲艾勃特·纳格为给女儿庆生时所写书中的虚构人物,而席德在阅读这本书时,坚信苏菲真实存在。最后,苏菲在艾伯特的暗示下,意识到自身的虚构性,二人设法逃离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创作手法
1.独特的叙事结构。作者运用三重虚构框架,让艾伯特、苏菲和席德从各自的角度观察描述,构成复调结构。故事充满了悬念与奇幻色彩,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好奇与探究欲望。
2.深入浅出的哲学表达。即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演绎哲学知识,通过生活实例与生动故事解释哲学的概念,让哲学不再高深莫测。
3.浓厚的奇幻色彩。借助神秘的哲学信件、苏菲对自身存在的质疑以及与艾伯特的冒险等元素,为作品增添了奇幻感,引领读者突破生活禁锢,满足读者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欲。
4.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在介绍哲学思想演变的同时,融入紧张有趣的侦探剧情,对冲哲学史的枯燥晦涩,让读者在趣味阅读中轻松掌握哲学知识,激发了对哲学的浓厚兴趣。
5.深刻的思想内涵。书中探讨了人生意义、道德价值、自我认知等诸多深刻问题,引导读者反思生活与自身,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精段阅读
信封背后的叩问
正是五月初的时节。有些人家的园子里,水仙花已经开满了果树的四周,赤杨树也已经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每年一到这个时节,万物总是充满了生机。这岂不是一件奇妙的事吗?当天气变暖,积雪融尽时,千千万万的花草树木便陡地自荒枯的大地上生长起来了。这是什么力量造成的呢?
苏菲随手把门带上后,便拆开了信封。里面只有一小张约莫跟信封一样大小的纸,上面写着:你是谁?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没有问候的话,也没有回信地址,只有这三个手写的字,后面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
当苏菲开始思考有关活着的这件事时,她也开始意识到她不会永远活着。她想:“我现在是活在这世上,但有一天我会死去。”人死后还会有生命吗?这个问题猫咪也不会去想。这倒是它的福气。
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这件事就像钱币的正反两面,被她不断地翻来转去,当一面变得更大、更清晰时,另外一面也随之变得大而清晰。生与死正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
世界从何而来?她一点也不知道。她知道这个世界只不过是太空中一个小小的星球。然而,太空又是打哪儿来的呢?很可能太空是早就存在的。
今天下午,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之内,她面临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是谁把那两个白色的信封放在她的信箱里,第二个是那两封信提出的难题,第三个则是这个席德是谁。她的生日卡为何会寄到苏菲家?苏菲相信这三个问题之间必然有所关联。
◆赏读
开篇以简单的景物描写点明故事开始的时间:五月初;通过水仙花、赤杨树的萌发说明了这个季节万物充满了生机,为下文的发展作铺垫。
第一封神秘来信拉开了故事的大幕,引发了苏菲的思考,也激发了读者的思考:你是谁?我是谁?寄信的是谁?随着苏菲思考的深入,她甚至从“我是谁”想到了生与死,并进一步意识到死亡会让人悲伤;然后从生死想到了祖母的去世,让她再次陷入悲伤的氛围,也让她想到了自己终有一天会死去。苏菲的思考继续深入,从自我到世界到宇宙,最终得到的结论是,太空一定是在某个时刻由另外一样东西造成的。
若不是收到神秘的信件,苏菲或许还沉浸在往日或快乐、或忧伤、或无聊、或充实但一定单纯的世界中,可是,这些信件打破了她生活的宁静,让她在面对世界时学会了思考和探求。苏菲面对的问题其实也是每个人都应该考虑和必须面对的,我们究竟是谁?世界从哪里来?每个人的考虑方式和答案或许都不一样,但这些问题却会带着我们走向内心,去搭建人与世界的关系,去寻求人生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