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史》导读

写作背景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农民们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间观念被彻底打破;农村乡民和农村被组织进现代工业化的时间体系中:“工分”完成了农村劳动力的货币化,土地在集体化的基础上被重新配置,在农林牧副渔的现代农业的意义上,劳动的合理分工有效完成。

1952年5月,柳青到陕西省长安县后皇甫村落户,身体力行地投入到田间生产中。1953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在中国广大农村全面开展起来,《创业史》便借秦岭山脚黄堡区下堡乡第五村互助组的曲折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的农业生产互助的过程和必然趋势。

作家简介

柳青,原名刘蕴华,当代著名小说家。1916年7月2日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发生时,他在学校任学生刊物《救亡线》编辑;同年“西安事变”后,担任学生联合会刊物《学生呼声》主编;1937年担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辑;抗战胜利后,任大连大众书店主编;解放战争后期又辗转回到陕北生活。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极其浓厚,真实地反映了近几十年来重大历史时期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

其主要作品包括短篇小说集《地雷》,中篇小说《咬透铁锹》,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等。2019年9月23日,《创业史》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作品风格

柳青是我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业史》是中国文学中农村题材的代表作,于真实中见深刻,于豪放中见细密,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

全书结构严谨细密、匠心独具。开篇用题叙揭示生活的源头,结尾承上启下展示生活的去向,并与下一部衔接,力图使这部小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

形式上,作者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巧妙地穿插进人物对历史的回忆或对事件及进程的概括综合性叙述中,以增加篇幅的生活容量。语言生动且清丽流畅,富有关中的乡土气息,使小说极具感染力。

社会评价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杨凡这样评价柳青:“著名作家柳青,是我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成为反映那个年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更引人注目的是,柳青在陕西长安落户14年,扎根农村进行文学创作,成为《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忠实实践者,至今仍是我们陕西许多作家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典范。”

中国当代作家陈忠实认为:“《创业史》是陕西作家柳青在长安的秦岭山下完成的,它的艺术成就远远超出了个人的意义,而是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高度的标志。所以,研究这个作家,不仅仅是对柳青研究有意义,也不仅仅是对陕西今天和未来的文学发展有意义,而且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有很重大的意义。我们起码可以看到,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艺思想和文艺政策受极左思潮影响那种艰难的环境里,柳青如何以超凡出众之思想深度和艺术功力,完成了一次艺术高峰的创造。这是同代人努力在做而没有做到的,柳青做到了。我们研究他,就是研究十七年文学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伟大的作家,处在不像今天改革开放时期的文艺政策和创作环境下,进行了怎样艰难而勇敢的艺术突围,完成一个文学高峰的创造,我们从中学习和汲取对今天和未来有益的东西。”

上一篇:
下一篇: 能人“聚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