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法

作者: 曹云丽

对比指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运用对比法行文,能把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这样的对立关系揭示出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左读经典

1.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听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选自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2.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个子比同龄的孩子高一头,腿也几乎长一截,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谁也甭想逃脱我的追逐。尤其是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朝他叫着骂着,拉他胳膊回家……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选自冯骥才《歪儿》)

3.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赏读

恰当地运用对比法行文,有利于充分展示事物间的矛盾,突出被对比事物的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同时,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从而留下深刻且鲜明的印象。

片段一中,作者将高邮咸鸭蛋蛋黄的颜色与在北京吃的咸鸭蛋作对比,突出了高邮咸鸭蛋蛋黄颜色通红、油多的特点;又将高邮咸鸭蛋的蛋白与别处的作对比,别处咸鸭蛋的蛋白“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相比之下,高邮咸鸭蛋蛋白更加柔嫩。作者通过多处对比,将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描绘得鲜明具体。

片段二中,作者将“我个子高,腿长,跑起来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与“歪儿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脱了轨的车”进行对比,又将“我的得意非凡”与“歪儿的一脸懊丧”进行对比,展现了“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可怜无助。

片段三中,作者将“北国之秋:清、静、悲凉”与“南国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进行对比,反衬出江南之秋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之秋的喜爱、眷念之情。

◆借鉴

进行对比时,首先要抓住两种事物或两个人物的突出特点,形成事物间或人物间的呼应关系;其次要通过细腻的描写等方法,进行两种事物或人物的对照比较,分析两种事物或人物的本质特征。写作时,还需要同学们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1.认真观察,抓住突出特点。

2.相辅相成,形成呼应关系。

3.突出主体,进行对照比较。

4.明确中心,分析本质特征。

此外,还应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且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间应存在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上一篇: 那抹月光
下一篇: 滋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