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沂蒙精神
作者: 王映晨“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看着身边一片又一片春色,我不禁想起老师平日里讲的“春风象征着希望”。生在红旗下的我们此刻回首,新中国成立的艰辛路程好似冬天,而革命先辈们就似那驱散寒冬的温暖春风。
临沂,我的家乡,它是礼仪之邦的一角,是拥有近3000年建城历史的文化古城,是世人瞻仰的诸葛亮的故里;是人尽皆知的蒙山屹立之地,是扒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千古之谜的伟事之地,也是东夷文化的核心发祥地。当人们回味起那喷香的煎饼卷大葱和十里飘香的兰陵美酒时,当人们唱起高昂的《沂蒙山小调》时,当人们谈起革命时期团结的六姐妹时,大家心中想的都是临沂。
提起临沂,哪能不想到那悠久的历史。
历史的云烟回荡了百年,如今拨云见日,我们无不为逝去的先烈和无辜者们感到悲恸。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们欢喜的背后是一个个英雄的逝去,他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国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沂蒙精神的评价。
沂蒙抗战时期,沂蒙区有20多万人参战,战争结束后,至少有3.1万沂蒙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听过的最感动的话是沂蒙六姐妹说的:“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沂蒙山的人民个个都是战士,他们的无私付出成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生在临沂,我感到自豪!
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回头看,是过往的幕幕艰辛历程;向前看,是未来等待我们去攀登的未知高峰;低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们已踏入新时代,我的家乡便是我梦想启航的地方。在时代的发展中,沂蒙精神不能忘,要让红色沂蒙精神刻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我们要做新时代好少年,继承并弘扬博大的红色沂蒙精神,牢固掌握学科知识,将宏愿变为现实,让临沂的山河换新颜,让世界惊叹。
作为沂蒙精神传承者的我们,必将谱写出未来更美好、更绚烂的篇章!
【山东平邑县金银花实验学校七·3班】
◆点评
习作以“沂蒙精神”为切入点,主题明确,内容充实,对沂蒙精神的赞美和自豪感引起读者的共鸣。表达上,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进一步挖掘出沂蒙精神的意义和价值。
(胡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