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先秦《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汉字是黄帝命史官仓颉创制的,并非民间自发形成。如“美”就是帝王在面对江山和人民时发出的观感,帝王把自己比作牧羊人,把人民比作羊群。若把“美”字拆开,我们可得到“大”和“羊”两部分,其中,“大”就是《说文解字》中“皇,大也。三皇,大君也”中所说的“大”。三皇时代,中国国土辽阔如海,有“大九州”和“小九洲”之分。正因为人民生活在土地上,所以代表人民的“羊”便写在了代表疆土的“大”字上面。古代帝王喜欢把治国与烹调作比,即“治大国若烹小鲜”,故而“美”又有了引申义——“味甘”。“美”的发声也与“大”有关,因为疆土大如海,所以“海”字中表示“迷茫”之义的“每”便成了“美”字的发音来源。
请大家仔细观察下图“美”字的演变过程:
远古时期,古人有祭祀的习俗,祭天祭神时常以牛、羊、马三牲为大献,以表示对天地的尊重。从上图的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字的外形宛如一羊头人在舞动,可见戴羊头面具或者牛头面具足以证明祭师的身份尊贵。金文、篆文则基本延续了甲骨文“美”的字形,隶书却误将“美”字的“大”写成了“火”,到了楷书才纠正过来。“美”字缘此定型。
“美”可用作名词,表示好事、善事,与“恶”相对,如《论语》中“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还表示美丽的人或事物,如《公羊传》中“晋侯之美也”,《管子》中“天地之美生”。可用作动词,表示称赞,如《战国策》中“吾妻之美我者”;还表示变好、变美,如“美政、美田、美化”等。
(本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