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修复竟敢”偷梁换柱“
作者: 周乾考点解析
说明文阅读是中考阅读理解常见的考点之一。一般考查对说明内容的准确把握,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要做好这类型的题,必须注意文中带有提示性的词或句子,并进行概括归纳。
①“偷梁换柱”是一个与古建筑相关的成语,其语义与《史记》卷三之“殷本纪第三”内容密切相关。在后世中,“偷梁换柱”多指所施手段。如据《史记》记载,李斯与赵高、胡亥密谋,篡改诏书,逼死扶苏,即为“偷梁换柱”做法。“偷梁换柱”一词完整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较早的见于曹雪芹撰写的《红楼梦》:“偏偏凤姐儿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然而,在我国古建筑领域,“偷梁换柱”却属于一种科学实用的修缮加固方法。
②梁、柱均属于我国古建筑大木构件,梁位于水平面内,主要用于承担其上部构件及屋顶重量,并把它们向下传给支撑构件,柱子即为梁底部的竖向支撑构件。位于地面之上、梁之下的立柱,或因长期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重量而产生开裂,或因柱底部位长期受到地面潮气影响而出现糟朽,使得木柱强度下降,无法正常支撑梁,可采用“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
③揭露是使出现问题的立柱暴露出来。
④偷梁是托梁的谐音,即采用“假柱”托住原柱上部的梁。“假柱”为完好的木料,被安装在原有立柱附近,用于临时支撑梁。该工程中,原有立柱上方有两根梁,因而施工人员采用了上、下两根“假柱”分别进行支托。这样一来,即使原柱被移去,上部的梁架也不会因此受到明显的影响。
⑤抽柱是把柱子底部糟朽部分抽去,以便于用新柱代替。原柱糟朽部分去掉后,剩余的部分做成巴掌形。抽柱后,原柱处于架空状态,无法发挥作用,但是这并不影响上部结构的安全。其主要原因在于有“假柱”支撑梁,发挥托(偷)梁的作用。
⑥换柱是用新柱替换原柱的糟朽部分。新柱与被抽去的糟朽部分同材料、同形状、同尺寸,且顶部亦做成巴掌榫形状。随后,施工人员在搭接长度范围内用铁箍箍牢立柱,这样有利于新柱、原柱之间相互挤紧,协同发挥支撑作用。换柱后,再把“假柱”拆除,即完成了原有立柱的加固。
⑦“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对原有梁、柱扰动小。梁只有保持水平稳定状态,才能保证整个大木结构的稳定。在加固古建筑时,“偷梁”实际为托梁,即由原柱、“假柱”、新柱分别支托梁,且整个过程中梁始终受到支托,因而能始终保持水平稳定状态。“换柱”加固过程中,技术人员虽然将原柱抽去,但是预先将“假柱”设立于原柱附近,让“假柱”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因而换柱过程对结构整体的稳定基本无影响。
⑧由上可知,“偷梁换柱”作为我国古代成语,原意含有贬义内容,但在古建筑领域中,“偷梁换柱”的方法不仅加固效果好,而且对结构整体的稳定性影响很小。因此“偷梁换柱”是我国古建筑加固方法的科学运用,也是我国古代工匠建筑智慧的反映。
(选自《科技日报》2021年9月3日,有改动)
考点演练
1.选文①段有什么作用?
2.选文⑤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主要”能否去掉,为什么?
3.古建筑什么情况下可采用“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
(山东 袁秋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