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尽笔底波澜,读懂诗中圣哲
作者: 欧阳艳
有人说,李白从不老去,杜甫未曾年轻。大唐诗歌的两个巅峰,曾经并肩而立。李白吟唱出了盛唐之歌的最高音,而杜甫却用笔底波澜写尽战乱疮痍,带着我们望向这盛世过后的疾苦人间。
岁月剪影
镜头一:白头拾遗
755年,我在长安已漂泊十个年头。44岁的我被任命为河西县尉,我不愿迎风拍马,官场应酬,于是选择了拒绝,做了一名八品下闲职胄曹参军。在接妻儿的途中,我路过华清宫,看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回到家里,我的小儿子已被饥饿夺去生命。这一年年底,天下大乱,安史之乱爆发。我不得不离开长安,寄居在白水的舅父家。后来,哥舒翰兵败投降,长安危在旦夕,而奉先、白水也相继沦陷,我便携着妻儿加入逃难的滚滚人流。
756年6月12日晚上,玄宗秘密逃出长安城,遇到了马嵬坡兵变。我安排好家人,决定为国效力,却不幸被叛军抓回了长安。那时的长安,尸体成千上万,阻碍渭水不流。我只能在长安四处躲藏,看到冬去春来,却国破人亡,挥笔写下了《春望》。
757年正月,刚做了一个月燕国皇帝的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叛军内乱,唐肃宗搬到了离长安更近的凤翔,我便迫不及待地直奔凤翔,想要投奔新皇帝。当抵达凤翔时,我衣衫破烂,脚上只穿了两只麻鞋。唐肃宗授予我左拾遗,后却因为我替房琯上书鸣冤申诉,而惹得圣上大怒,于是只能踏上归乡的路。46岁的我头发已然花白,却还在乱世中四处奔走,仍找不到报国之路。
镜头二:三吏三别
757年,大唐度过了血雨腥风的一年,在这年年底终于暂时收回了长安与洛阳。百姓们连续五天狂欢,庆祝新帝肃宗和太上皇玄宗重返帝都。苦尽甘来,如果余生再无祸乱,或许我能做一个安贫乐道的杜拾遗。
公元758年,我被调离长安,去往华州做一个七品下小官。华州那里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并且在这一年物价上涨,长安一斗米比开元年间涨了300多倍。这个时候,李唐王朝与叛军的战争已经进入了胶着状态。我路过新安县时,长年兵役,那里已经没有了成年男子,官府只能征用18岁的青年男子。我来到石壕村投宿在农家,半夜有差吏敲门抓丁。家里的老翁跳墙逃走,由老妇前去应门,希望可以躲过一劫。但是她的苦苦衷求却没有打动官兵,为了保护家人老妇只能自己请命前往军中做饭。我又看到,黄昏成婚的新郎第二天便要别离家园出征,60多岁的老汉也要拿起战斗的武器应征。这一路以来,我写尽苦难,鸣尽哀曲,含泪完成了“三吏”“三别”的创作。
诗出有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沙场练兵
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心有热爱,自不凡。因为热爱,一代文豪苏轼在困境中突围,成就诗画文章;因为热爱,敦煌女儿樊锦诗在“喧嚣”中沉潜;因为热爱,边防战士陈祥榕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坚持“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请以“热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真情实感。
指点迷津
这篇作文,我们可围绕“热爱”这个话题,可叙事抒情,讲述故事,突显主题;可围绕观点,引经据典,层层论述。本期嘉宾——诗圣杜甫,他将对国家、对百姓的热爱,蘸满笔端,用一首首刻骨铭心的诗,写尽世间疮痍,记录时代,为百姓发声。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既可以把杜甫作为故事的主角,也可以把他的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述,让素材巧妙入文。
佳作展台
我是唐朝的一朵云(节选)
◎湖南省湘潭市益智中学 周泽楷
昔日热闹繁华的街市,如今破败不堪,哪怕我只是唐朝的一朵云,看着这景象,内心也变得酸楚。更让我心惊的是,在被叛军押回长安的人群中,我竟然看到了你——诗中圣哲社甫!也许是你对这大唐爱得太深,目睹这破败景象让你不禁潸然泪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人世间的无边苦难被你用浓情蘸满了笔墨,化为不朽的诗篇。尽管我只是一朵云,读不懂你内心的热爱与悲伤,但我看见了:你那花白的发丝,稀疏得连一根发簪都插不稳。
深沉的爱,只为这土地(节选)
◎湖南省湘潭市益智中学 肖雅婷
唐代诗人杜甫一生的爱,只为大唐和百姓。少年时,他得意裘马轻狂,纵情山水。登上泰山,看到高大巍峨、神奇秀丽的景象,挥笔写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字一句都是他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这种热爱让他相信,终有一日,他定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安史之乱爆发,百姓在天灾人祸中艰难求生。在颠沛流离中,看到国破城荒、民不聊生的景象,杜甫的心在滴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饱含血泪的文字里,凝聚的也是他对国家、对百姓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