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赋能 振兴乡村
作者: 朱永华考点解析
文段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实际上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常见题型:“文中某句中的‘这’指代什么”。答题思路: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云云”“此”;2.通常为往前找前一句或前一段;3.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检验是否适合。
①花红柳绿,阳光煦暖。不久前,一批中国文学的“大咖”和“发烧友”应文学之约,相会湖南益阳清溪村。
②清溪,这个周立波先生笔下曾经有过巨变的“山乡”,正在发生新一轮巨变。优美整洁的环境、富足的生活,尤其是充盈村中的书香,令人感叹“换了人间”。而这一切的发生,文学功不可没。清溪村党总支书记蔡真表示:“一不小_,我们家竟然成了别人的‘诗和远方’。”
③中国文学的长河里一直流淌着乡土情愫。“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在古老的中国文学作品《诗经》中,就有大量对乡村劳动场景的描述、对劳动者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改善劳动者处境的呼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产生过影响深远的乡土文学,既立足乡土、倾情乡民,也促进觉醒、期望未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土之美,曾令无数文人墨客寄情吟唱。今天,在这片土地上,文学能实现怎样的作为?清溪村正给出富有蕴意的探索与解答。
④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应当伴随着文化的繁荣。文学要担当起乡村文化建设的使命。有人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文学梦,乡村也需要文学的滋养。借助作家书屋,村民可以在家门口畅读经典,领略文学之美;在文学活动中,可以与更多人交流思想,追求心灵的富足。此次见证并参与作家集体活动,与作家“面对面”,更让广大村民与文学爱好者感受到欣喜与鼓励,获得很多启发与教益。
⑤腹有诗书气自华。乡村有了文学、文艺的气息,也让屋舍增色、山水生辉。从更高层面看,在乡村振兴的宏伟征程中,文学的助力不可或缺。乡村振兴是新的伟大事业,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实践中,必须“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而这,正是文学之所长。
⑥新时代文学工作者承担着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要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为“三农”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为乡村振兴注入巨大能量。
考点演练
1.下列诗句不具备乡土情愫的一项是( )。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B.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C.树绕村庄,水满陂塘。D.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2.选文②段写清溪村巨大变化的作用是什么?
3.选文⑤段画线句中“这”指代的是什么?
4.根据提示,在下面空白处补全本文的论证思路。
首先,从清溪村巨变这一现象谈起,引出“文学在乡村振兴中有何作为”这一话题;接着,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文学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最后,_________。
(山东 刘为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