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如盖房,叙议结合巧架构
作者: 王君 杨晶晶 俞春霞 陈群陈群:任教于河北省昌黎县第四中学。昌黎县初中语文工作室主持人,市级骨干教师,市级作家协会会员,市级优秀班主任,昌黎教育系统领读者联盟第二任理事长。
你是否因一篇作文而苦恼,苦思冥想却不知如何下笔?你是否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却不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果有这种情况,你不妨想一想建筑工人是如何盖房子的吧!
建筑工人盖房子不会一上来就垒墙,而是要先清晰认识房屋设计图。只有设计好建房图纸,才能盖出漂亮的房子。写文章就如同建房子,动笔前要先把文章结构设计好。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种文章结构——叙议结合。
写作前,我们先来了解何为叙议结合。叙,即记叙,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是作者对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等的叙说和交代。议,即议论,是作者发表观点见解的表达方式。
一篇记叙文,记叙为基础,议论为深化,两者结合会使文章结构更清晰,内容更充实,中心更突出。
一般情况下,记叙文中叙议结合有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种,先叙述事件,后议论点睛。
这是最常见的文章结构,如文言课文《狼》,作者蒲松龄前文先叙述“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具体过程,结尾写:“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作者以诙谐风趣的议论,不但指出狼的狡黠奸诈,还嘲笑了其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令人回味无穷。
再如,《岳阳楼记》开篇简要记叙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背景以及作记的缘由,接着对岳阳楼的大观进行了精彩描写,从空间上展现其壮阔景象;从时间上体现不同时刻的变化。同时,还描写了迁客骚人面对不同景色产生的或悲或喜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作者由“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种议论既对前文的悲喜之情进行了升华,又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化,实为点睛之笔。
第二种,夹叙夹议,层层推进。
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也是夹叙夹议的经典例文。在行文过程中,作者边叙事边加入对叶老的评价。如,“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上是这样,行为上也是这样”,评价叶老将立德放在首位;“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对叶老品德过人之处概括性评价;“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不仅概括出叶老令人感动的品德,还起到了总领下文的作用;“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议论从文字交往和日常交往两方面概括评价叶老待人宽厚的品质;“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是对叶老严的评价;“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这句是对叶老语言风格的概括性评价。
边叙述叶老的典型事件,边恰到好处地加入评价性文字,一位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学者及师者形象便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作者对叶老的追思景仰之情也洋溢在字里行间。
第三种,首尾议论,中间记叙。
开头和结尾运用议论,中间记叙的结构层次分明,能够更加突显文章中心。
如《回忆我的母亲》的开头,作者以“我爱我母录,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展开议论,直接点明主题,奠定了对母亲敬爱与缅怀的情感基调。中间部分回忆母亲在贫困家境中承担繁重家务和农业劳动,如煮饭、种田、喂猪等,体现母亲的勤劳能干;母亲支持“我”读书,鼓励“我”走上革命道路,展现母亲的深明大义。这些记叙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也使文章的情感和思想更具深度和感染力,同时为结尾处的议论奠定了基础,将母亲与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联系起来,结尾这样写道: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这部分议论升华了主题,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以及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坚定决心。
以上三种叙议结合的结构较为常见,不过,议论往往与抒情分不开。现在,请大家阅读陈冠旭同学的作文,进一步体会叙议结合的结构。
向你们致敬
◎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第四中学 陈冠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史长河浩浩荡荡,诉说着遥远而悲壮的故事……
连天的大雨,泥泞的路面。一位身材伟岸、表情凝重的男子正在深思。渐渐地,他的神色趋向缓和,貌似下定了决心。当他和吴广借机杀了两个营尉后,他知道,近九百双眼睛在盯着他。事不宜迟,他振臂高呼:“王候将相,宁有种乎!”于是,大泽乡扬起了第一面起义大旗,“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响彻云霄。
陈胜,胸怀大志,欲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揭竿而起,使农民起义的烈火熊熊燃烧;被拥戴为王,努力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尽管最后失败,但勇于反抗的精神至今被人们传颂。
古城之春,一片荒芜,一位诗人静静伫立着。山河草木,满目凄凉,激起了诗人心头的阵阵悲伤。感伤国事,伤心别离,纵然繁花似锦,鸟儿欢唱,又怎能抹去浓浓的愁绪?战乱不断,无数家庭流离失所,家人音讯断绝。想到这儿,诗人不由得潸然泪下。杜甫,从唐朝走来,一路疮痍满目,不禁悲从中来,涕泗横流。于是,他为风雨飘摇的国、烽火荡尽的家、痛苦的百姓,记录着、呐喊着、悲愤着……用一句句诗写出了一部血泪的历史。尽管杜甫的声音被淹没在了马蹄声中,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怆,至今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波涛激荡中,景物时隐时现。诗人眺望远方,不由感慨万千:当年饱读诗书而入仕,一心想为国效力,怎奈四年战争终使祖国破灭。个人命运固然不济,但国家、民族的灾难更煎熬着他的心灵。如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他被押过零丁洋怎能不孤苦伶仃?满腔情感怎能不凝聚成一首又一首的诗篇?文天祥,一身正气,把忠心报国当成自己的天命责任。但那些苟且偷生的人怎能理解这一片苦心?简直把他当作眼中钉。我想不只是零丁洋中的滔滔流水倾诉着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壮烈,后世子孙也都会铭记他的铮铮铁骨。
不用过多言辞,只需深深俯首,是他们让我懂得了何为家,何为国……我永远向中华先贤致敬!
[团队回音壁]
王君
我从来认为,写文章,有可教和不可教之分。大部分不可教——因为写作最高层次的动因,是情怀。情怀决定了写作立意高度。情怀是个人灵魂的质地。这要靠个人的修炼,靠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共同熏陶。小部分可教——写作总有一些规律性的技巧,易于被洞穿,并且需要反复应用。这部分知识和技巧在写作起步阶段和初期发展阶段,还是非常重要的。陈群老师的“叙议结合巧结构”就是“可教”的直观呈现,非常珍贵,也非常实用。
杨晶晶
为什么叙述中要有议论?一般来说,叙述多偏重对客观事物的介绍和反映,让人感知和认识;而议论则偏重表达作者的主观见解,让人理解和感悟。叙述中的议论往往充当点睛之笔,使内容更加清晰有力,思想意义更加鲜明。
前文提到《狠》的结尾:“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通过精辟的议论,突出强调了狼的“黠”和“变诈”只能给人增加笑料,从而把文本所叙述的事件,即屠户杀狼的故事的思想意义指示得更加分明:像狠这样的恶人,最终会被正义消灭,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在叙述的基础上借题发挥,精辟议论,通过议论点明和深化所叙述事件的思想意义。
俞春霞
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大意是在关键、紧要处安插一句或几句精辟的话,会成为整篇文章的警句。记叙文中的警句除议论之外,还有抒情。除了陈老师总结的先叙后议、夹叙夹议和首尾议论,还应该重视先议后叙和叙后抒情等形式。
我们只要在日常读写中养成研究与总结的习惯,就会形成套自己的写作方法。只要做到心中有框架,胸中有方法,再加以规划训练,那么取得考场高分将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