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儿正使违父志
作者: 枫林晚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社会,父子之间在不同时期都会存在着不同的矛盾。在贾府,贾政和宝玉的父子关系基本是正常的,但也隐含着巨大的矛盾冲突。
抓周的隐喻
父子矛盾在宝玉的婴儿时代就暗示了。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红楼梦》第二回)儿子抓的是脂粉钗环,父亲认为儿子将来可能会成为沉湎酒色的纨绔子弟,深感失望。他大概希望儿子抓笔墨纸砚,将来读书中举光耀门楣。
贾政“自幼酷喜读书,为人端方正直”,原本要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后因父亲临终上一遗本,皇上赐他额外的主事之衔。没有参加科举,成为此生憾事。他希望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在儿子身上实现。贾家到宝玉一代已经没有承袭的资格,急需通过科举延续辉煌,而子孙中能承担重任的人很少,因此刚出生的宝玉便被寄托上振兴家族的希望。谁知,宝玉不爱纸笔书本爱脂粉钗环,岂不令人大失所望?
宝玉抓脂粉钗环,一方面是因为襁褓中的他处在女性的簇拥中,所见所闻皆为女性,身边缺少男性;另一方面是他天性里的怜香惜玉。贾政不应该将目光投向孩子抓周的物件上,以此断定孩子的将来,而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尽快矫正不足,加强启蒙教育。可惜,贾政没有反思自己,反而不喜儿子 ,这就为父子矛盾埋下了根源。
题匾的暗喜
宝玉真不喜读书吗?宝玉早慧,启蒙老师是大姐元春,“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红楼梦》第十八回)他博览群书,如《古今人物考》《南华经》《诗经》等等,只是不喜读父亲认为重要的“四书”科举教材罢了。
如果不谈举业,父子之间还是比较融洽的。第十七回,贾妃省亲,修建的大观园各处要题匾额对联。贾政带着众清客逛园,恰巧碰见宝玉,想起私塾先生称赞他专能对对联,便命他随行。刚进门,宝玉题“曲径通幽处”,众人赞叹,贾政笑道:“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红楼梦》第十七回)父亲对于宝玉的初次亮相还是满意的,但又怕他骄傲,少不得谦虚几句。到第二处佳木葱茏、清流飞泻,贾政和众人商议“泻玉”,宝玉拟为“沁芳”,显然其意境高妙蕴藉得多。题的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更是充满诗情画意。“贾政听了,点头微笑。”(《红楼梦》第十七回)不只是称赞,简直是骄傲了。可惜,这样子才父傲的高光时刻随着来到后面房舍小院消失了。贾政看到翠竹掩映,马上说到月夜窗下读书,并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父亲的眼神意味深长,“你把题对联的心思和才气用在科举上,不也能一鸣惊人?”儿子的反应判若两人,前一秒神采奕奕,后一秒胆战心惊。
此后,父子间难得的融洽关系出现了转折。当宝玉认为其他清客所拟都似不妥,贾政冷笑道:“怎么不妥?”……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红楼梦》第十七回)贾政先以“冷笑”表明不屑,等宝玉讲明原因,又来质问,待宝玉说出“有凤来仪”,心中称是,口中却骂“畜生”。宝玉的才华在题匾上大放异彩。但贾政却一再打击,一方面是他认为题字对联与科举无关,另一方面他习惯了用父亲的威严来贬低儿子。
在贾妃将要省亲的欢乐气氛里,贾政对宝玉的优异表现尚且如此,在平时则更严厉,宝玉在他面前就像老鼠见了猫。贾政爱子的前提是像自己一样爱读“四书”,否则都是错的。
挨打的真相
父子矛盾的高峰在第三十三回,那贾政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一叠声:“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把各门都关上!有人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打之前,通过动作、神态、语言写贾政愤怒到极点。三个“拿”,层层递进,从打的对象到打的工具到辅助工具,宝玉插翅难飞。把各门都关上、传信的打死,断了外援之路,此前还没教训宝玉贾母就来阻拦,这次严密封锁消息不让她知道。“山雨欲来风满楼”,宝玉接下来的这顿打可想而知。
果然,小厮们打了,贾政犹嫌打得不够狠,自己夺过来咬牙打了三四十下,王夫人来了,板子越发打得又狠又快。这是对宝玉又气又恨,夹杂着对王夫人的怨。打得宝玉“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为什么要把宝玉往死里打?“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忠顺亲王府的人来找宝玉要琪官,并以琪官给宝玉的红汗巾子为证。红汗巾子是北静王送给琪官的,琪官转赠予宝玉。北静王和贾府交好,还送过宝玉鹡鸰香念珠。忠顺王府和贾府素无交往。而琪官本是在忠顺王驾前奉承的戏子,却又与北静王往来,成了二王争夺的对象。戏子之争,其实是二王相斗。宝玉无意中卷入了政治旋涡之中。李商隐就是牛李党争的牺牲品,足见政治斗争的可怕。久在官场的贾政当然知道,风雨飘摇中的贾府根本承担不起夹在二王博弈中潜藏的巨大风险。他心心念念宝玉读书,根本原因是希望儿子能够承担起延续贾府百年繁华的重任。可宝玉不仅不能为贾府遮风挡雨,还可能为贾府带来政治风雨。如果他专注读书,这些事哪会发生?所以,这顿打,宝玉在劫难逃。
刘再复先生说贾政是贾氏贵族中的孔夫子,忠于封建正统,属于旧正人,宝玉保持本真状态真心对待一切人,是新正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父子矛盾不仅是亲子矛盾,还是文化价值观的矛盾,是两种人生道路的矛盾,因而无法调和。
悦读心分享:
亲爱的同学,你和父亲之间关系如何呢?你们是否也发生过矛盾冲突?又是怎样解决的呢?和同伴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