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北京养老院

作者: 嵇立平

明清时期,京师(今北京)的府制为顺天府,下辖宛平、大兴二县。明代人沈榜曾任宛平县知县,其在所著的《宛署杂记》中专写有一章“养济院孤老”,记载宛平县养济院情形甚详:“宛平养济院在城内河槽西坊,有公府一所,群坊十二连”。由此可知,宛平养济院是建有一所公府,十二连排群房的规模。河槽西坊是明代地名,清代时河槽西坊改称为翠花街,后定名为南翠花街,现该地养济院遗址已无存。

明代同为顺天府治下的大兴县,也有养济院,该养济院位于孤老胡同,即现在的东城区南锣鼓巷西侧前鼓楼苑胡同。因养济院是收养孤老的地方,因此该胡同在明代称为“孤老胡同”。到了清代,“孤老”被讹音为“鼓楼”,加之此胡同位于鼓楼的前面,胡同名称也改作“前鼓楼院”,取“鼓楼前方院子”之义。

除了上述两所养济院外,嘉靖六年(1527)朝廷颁旨“在京五城地方各设养济院一所,尽数收养”。明代嘉靖年间的张爵在《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中曾提及与养济院相关的两坊:西城的金城坊、北城的回靖恭坊。其余养济院的位置,在清代中叶的《日下旧闻考》中便说“旧址无考”了。

清代收容老病孤寡的慈善机构主要有普济堂,俗称“老人堂”。京师普济堂的前身是“修路慈悲院”,最初是民间救济性的会社组织,创立者是寂容法师。时外地人进入京师,常取道卢沟桥经广宁门(现广安门)外的大道。清初,此路因“岁月滋久,渐至深洼”,需要年年修葺,“每岁夫役修道,受雇者流丐居多,往往以寒饿死,死辄委沟壑中”。广宁门外北极庵的方丈寂容法师看到门外因冻饿而死在沟壑中的老弱乞丐,“恻然悯之”,遂在现在的广安门外手帕口桥西北角一带化缘购得26间房屋,建“修路慈悲院”,作为病饿役夫和孤寡老人的栖身之所,此为“普济堂”最初的缘起。

康熙三十六年(1697),有处士王廷献乐施好善,倾其家产助建修路慈悲院,又购得房舍10间,扩大了慈悲院的规模,并邀集慈善人士捐钱捐粮。后经皇宫内侍高以喧协助,将修路慈悲院易名普济堂,取“普度众生,济世救民”之意,以收养“老疾无依之人”为主,类似于今天的养老院,渐渐名播京师。

康熙四十四年(1705),顺天府尹钱晋锡将此事上奏皇帝,康熙帝深为感动,亲赐御书“膏泽回春”匾,并御制碑文,拨发帑金赐给普济堂。雍正二年(1724),普济堂的设置遂逐渐扩展至全国。至乾隆帝登基,亦为京师普济堂岁赐帑金千两,赏粟米三百石,成为定制。后嘉庆、同治、光绪历代,延续祖范,赏赐有增无减,加之地方绅士、商贾、官宦的捐助,普济堂成为贯穿整个清朝的京城最大的养老机构。

(选自《文摘报》2024年12月25日,有删改)

●赏读

从南北朝官办养老机构,到明清养济院、清代普济堂,古人养老慈善之举令人赞叹。这些机构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对弱势群体关怀,更彰显出社会责任感。养老机构传承至今,启示我们持续重视养老事业,让老人安享晚年,让孝老爱亲遍及每一个角落。

(本报编辑部)

上一篇: 古树芳心
下一篇: 成长回眸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