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的可乐
作者: 〔美国〕杰奎琳·海克尔我七岁那年,故乡的夏天炎热异常。没有一丝云朵,天空在灼热的阳光里呈现空洞的蓝色,空气中翻腾着热浪。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蔫蔫的,失去了往常的活力,除了那些整日泡在海水里的孩子们。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近大海,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中。我知道,所有的欢乐都已随着春天的一场噩梦灰飞烟灭了。在那场车祸中,我永远地失去了右脚。尽管我还是个孩子,却已深知悲伤与羞耻,我甚至拒绝在夏天穿短裤,害怕我丑陋的脚踝在众人的视线里暴露无遗。
那段热得让人窒息的日子里,我每天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早早地拄着拐杖离开家,慢慢走到田地尽头的堤坝边。我的爷爷已经坐在那里抽烟,准备开始一天的辛劳。我艰难地坐下来,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眺望远方睡眼惺忪的大海。蔚蓝色的波浪缓缓起伏,在爷爷淡淡的烟草味里发出梦的呓语。也许,只有这一刻的单纯和宁静,才能让我暂时忘却心里的哀愁与无助。
那天,我正望着蔚蓝的大海发呆,素来沉默寡言的爷爷突然在我背后问:“孩子,你口渴吗?”我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爷爷又接着说:“那么,我请你喝冰镇可乐吧。”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对于我贫困的家庭而言,可乐是只有圣诞节才会偶尔兑现的奢侈梦想,更何况车祸后为了给我动手术,家中已是负债累累。我咽了咽唾沫,有些不相信地问:“您是认真的吗?”“当然。”爷爷微笑着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自己穿过马路去对面的便利店买。”见我沉默了,随后又补充道:“其实不用害怕,我会站在路边提醒你来往的车辆。”冰镇可乐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我咬着牙点了点头。
攥着爷爷给我的硬币,我拄着拐杖站到了路边。要知道,自车祸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走上马路,噩梦犹在。虽然天气炎热,但乡村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永远都不会停歇。汽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卷起一股股闷热潮湿的气流,阴影又开始弥漫,我怎么也不敢迈出这第一步。这时,爷爷大声地吼起来:“嗨,孩子,难道你打算一辈子的路就只走到这里吗?勇敢些!”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而当我踏上路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那一瞬间,我忘却了身后就是曾夺走我右脚的马路,也感受不到那曾如梦魇般恐怖的车流,我只知道,我已经翻越了一座山,一座在我七岁那年突然横亘在我生命旅程中的大山。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王流丽(译),有删改〕
1.神态动作:内心情感的直观映射。如文章中主人公“攥着”的拳头、“屏住呼吸”等细节,生动展现了主人公在面临挑战时的紧张与恐惧,增强文章感染力的同时,也使读者深切体会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2.比喻象征:抽象心理的具象演绎。运用丰富的比喻与象征手法,将抽象的心理状态具象化,更易于读者理解和感知。如文章中将车祸后的恐惧比喻为“横亘在我生命旅程中的大山”,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的困境,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而“可乐”作为希望的象征,强化文章情感色彩的同时,也使文章更加引人入胜。
3.周边环境:复杂情感的微妙折射。在描述主人公过马路时,作者不仅关注主人公的内心变化,还细致描绘了周围的环境,如“天气炎热”“来往的车辆”等。这些环境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现场感和真实感,烘托了主人公内心的紧张与不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主人公走出困境的不易与艰辛。
4.心理对比:性格特点的鲜明突出。如主人公车祸前后的心理对比、过马路前后的心理对比等,这些对比增强了文章的层次感,使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成长与转变,感受到其内心的力量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