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字照见斯人心
作者: 汪之琪杜甫,一生坎坷,但他却用自己一生的执着诠释着“坚”的内涵。读懂了“坚”,就读懂了杜甫。
少年时的杜甫是一匹不羁的骏马,自由轻狂。“登临天子堂”是他的毕生追求。纵使仕途多阻,在困境下他依然能领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壮美,依旧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对于失败,他从不气馁。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未减,对未来更是满怀憧憬。当背上行囊再度前往长安时,他挥笔写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他对学习的坚持;当再次卷好诗卷信心满满地朝官员家走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仍然是他对帝王的期望,对自己政治理想的坚守。当被泼了两次冷水的杜甫茫然走在长安街头,怅惘地将自己写的诗抛在风中时,他对自己理想的坚守却永远不会散去。
杜甫遭遇安史之乱,困居长安,彼时他位卑人微,亦无盛名,只得埋名隐忍。看到长安城中破败不堪的景象,仍怀“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虑;看到得胜归来的胡人在长安城中耀武扬威、高歌畅饮时,他心如刀绞,“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是他对祖国的坚贞。
直至他已垂垂暮老,沧桑困顿,那份心怀天下的不渝之志却从未改变;即使自己的茅屋“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他仍渴望有“广厦千万间”,只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将国家命运、山河社稷铭记于心。
青年时对国家政治理想的憧憬、对个人理想的坚守使得杜甫豪情满怀、自信乐观;中年时期,在国家与个人双双遭遇挫折时,杜甫仍“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迟暮之时,纵使漂泊,他对国家社稷的赤诚之心依然坚定,仍将家国情怀融入自己血液之中。他犹如大唐的一束光,照亮了那个苦难的时代,照亮了那些疾苦的百姓。
“坚”字照见斯人心。读懂了杜甫,便读懂了“坚”。
●点评
习作以杜甫人生三个时期的“坚”为线索组织材料。青年杜甫虽仕途受挫,仍坚守自己的理想;中年杜甫饱受磨难,依然心怀对祖国的坚贞;暮年杜甫,自己温饱难以保证,却将济世理想融入自己血液之中。读后为杜甫一生多舛的命运唏嘘的同时,不禁为他的“坚”而热血沸腾。
【北京市怀柔区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