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树》中的“草木之学”
作者: 陈澜《人间树》是一部情感隽永、人物鲜活、可读性强的文本。尤为特别的是,《人间树》虽以“树”为集名,实则以树写人,全集共分三辑,分别是“乡亲们”“上辈人”“我自己”,显然是要在无数的人和无数种树之间,建立一种耐人寻味的对应关系。
《人间树》以树为自然的代表,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共生、合为自然的自然观。在深沉厚重的草木情结的文化背景下,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天人合一、天人共生的自然观念。在《人间树》中,处处可见人与树木同在和以树木为师、以树木为友的绿色生态思想,也有对树木充满情义而爱惜树木的书写。《母亲的废墟》中写道,1975年,村生产队长砍伐村口的水杉幼林,用木材换取手扶拖拉机,填平湿地以充耕田,母亲因为对这片水杉幼林怀有纪念与希望的情感而气愤落泪,指责生产队长“目光短浅”,表现了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视野。作家还借母亲之口,表达了对于过去某些历史阶段乡村在环保方面走弯路的反思。《无边的童年》中,则大段引用做医生的父亲所阐释的细菌、病毒与人之间关系的话语,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蕴含着病毒病是一种文明病的病理学观点。此外,在多个篇章中,作家用满怀深情、细腻清新的笔触,描绘出童年记忆中的如画田园,乡野之美被演绎到极致,无形中与无度扩张的钢筋水泥世界形成对照,发挥安抚现代失序心理、批判现代社会中负面因素的工具作用。
以树喻人,以树识人,以树记人的创作路径,在我国源远流长。《人间树》中也有类似的艺术构思,以江汉平原上品类各异的树,象征生活于此地的拥有百般生活样态的人,但作者并不满足于只取树木的浅层形象特征进行人的譬喻,而是调动广博、严密的植物学知识,深入挖掘树的历史、特性和深层品格,建构起人与树相互呼应、命运交融的关系。
(选自《中华读书报》2023年5月24日,有删改)
●赏析
本文作者从自然观念角度为《人间树》这部作品做了评价。从作者的文字中我们可知,《人间树》以树为自然代表,展现出人与自然共生、合为自然的自然观,契合中华民族传统的天人合一、天人共生观念。这种自然观的表达,强调了人与自然并非对立,而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一种哲学层面的基础认知,有助于引导读者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种对树木的珍视以及绿色生态思想的阐释,能够唤起读者对生态环境中植被保护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