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之道

内容介绍

饮食,自古便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节令的顺应,以及对乡愁的寄托。品尝美食,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能从中品味出文化的传承。饮食之道既是舌尖上的艺术,也是心灵深处的共鸣。让我们共同阅读下面的文章,品味饮食中的生活哲学。

精品展示

苏轼文章中的饮食书写

◎方笑一

烹饪过程的精细化和烹饪方式的多样化,是宋代烹饪的重要特征。

宋人在文章中对于食物烹饪过程和烹饪方法进行详细记述,始于苏轼。苏轼和一般文人书写饮食仅仅“纸上谈兵”不同,他对于烹饪多有亲身实践。如对于煮猪肉和煮鱼的过程和方法有详细记述,在《猪肉颂》里,苏轼强调的是小火慢煮,“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在《煮鱼法》一文中,苏轼则强调要在前后不同的时间点在鱼里加入葱白、生姜、萝卜汁、酒、橘皮线等调味品,来给鱼去腥提鲜。

苏轼贬谪黄州后,生活清苦,他苦中作乐,精心烹制了一道“东坡羹”。煮羹的过程和方法,在他写的《东坡羹颂》和《菜羹赋》两篇文章里有详细的记述。《东坡羹颂》是韵文,之前有较长的小引,为散体文,《菜羹赋》是赋体,前面的小序也是散体文。因为两者写的是同一种羹,正好可以对照。

苏轼在《东坡羹颂》小引中说,东坡羹是用蔓菁(大头菜)、芦菔(萝卜)、苦荠(荠菜)三种蔬菜加上米一起煮,假如没有三种蔬菜,则也可以用瓜、茄子代替,加熟赤豆和粳米各半。在煮羹的时候,不得用酱醋,主要是保持蔬菜和米自然的香味。同时用一只边缘涂过生油的碗覆盖在羹上,但不能让油和羹直接接触,而是在羹上用甑照常煮饭,把油碗压住。假如煮羹沸腾时蒸汽上拱,始终被油碗压住,等于把蒸汽压在釜中,直至羹煮烂时,饭也煮熟了。而在《菜羹赋》中,苏轼对煮东坡羹时的气味、声音、火力都有更生动地描述,又多用易牙等烹饪史上重要人物的故事,更具文学色彩。苏轼煮羹的原理其实就类似于今天的压力锅,用压力迫使食物在短时间内煮烂煮透,获得独特的口感。

苏轼还在《真一酒法》一文中写过在海南酿制真一酒的情况。真一酒原料十分简单,“只用白面、糯米、清水三物”,而酿酒过程则相当复杂。面粉、糯米都要煮熟后来发酵,加水的时间和剂量也极其讲究,最后才能酿成好酒来。苏轼超爱真一酒,有一次酒还未酿透时就迫不及待地饮用,结果大醉,还作诗数首,其中描写自己的醉态:“晓日着颜红有晕,春风入髓散无声。”唯饮酒沉醉者能知其妙。

(选自《光明日报》2025年2月10日,有删改)

●赏读

文章从宋代烹饪特征切入,着重展现苏轼对烹饪的独特贡献。苏轼不仅亲身实践烹饪,还详细记述烹饪过程和方法。从煮猪肉、鱼,到精心烹制“东坡羹”,再到酿制真一酒,他对食材、火候、调味都极为讲究。苏轼笔下的烹饪文字,既具有实用价值,展现出宋代烹饪技艺之精细,又富有文学韵味,以生动笔触让饮食之趣跃然纸上。

◎梁实秋

真正的馋人,为了吃,绝不懒。我有一位亲戚,属汉军旗,又穷又馋。一日傍晚,大风雪,老头子缩头缩脑偎着小煤炉子取暖。他的儿子下班回家,顺路市得四只鸭梨,以一只奉其父,父得梨,大喜,当即啃了半只,随后就披衣戴帽,拿着一只小碗,冲出门外,在风雪交加中不见了人影。他的儿子只听得大门哐啷一声响,追已无及。约一小时,老头子托着小碗回来了,原来他是要吃榅桲拌梨丝!这老头子吃剩半个梨,突然想起此味,乃不惜于风雪之中奔走一小时。这就是馋。

我曾痴想北平羊头肉的风味,想了七八年;胜利还乡之后,一个冬夜,听得深巷卖羊头肉小贩的吆喝声,立即从被窝里爬出来,把小贩唤进门洞,我坐在懒椅上看着他于暗淡的油灯照明之下,抽出一把雪亮的薄刀,横着刀刃片羊脸子,片得飞薄,然后取出一只蒙着纱布的羊角,撒上一些椒盐。我托着一盘羊头肉,重复钻进被窝,在枕上一片一片的把羊头肉放进嘴里,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睡乡,十分满足地解了馋瘾。但是,老实讲,滋味虽好,总不及在痴想时所想象的香。我小时候,早晨跟我哥哥步行到大鹁鸽市陶氏学堂上学,校门口有个小吃摊贩,切下一片片的东西放在碟子上,洒上红糖汁、玫瑰木樨,淡紫色,样子实在令人馋涎欲滴。走近看,知道是糯米藕。一问价钱,要四个铜板,而我们早点费每天只有两个铜板,我们当下决定,饿一天,明天就可以一尝异味。后来成家立业,想吃糯米藕不费吹灰之力,餐馆里有时也有供应,不过浅尝辄止,不复有当年之馋。

北平人馋,可是也没听说有谁真个馋死,或是为了馋而倾家荡产。大抵好吃的东西都有个季节,逢时按节地享受一番,会因自然调节而不逾矩。开春吃春饼,随后黄花鱼上市,紧接着大头鱼也来了,恰巧这时候后院花椒树发芽,正好掐下来烹鱼。鱼季过后,青蛤当令。紫藤花开,吃藤萝饼;玫瑰花开,吃玫瑰饼;还有枣泥大花糕。到了夏季,“老鸡头才上河哟”,紧接着是菱角、莲蓬、藕、豌豆糕、驴打滚、艾窝窝,一起出现。席上常见水晶肘,坊间唱卖烧羊肉,这时候嫩黄瓜、新蒜头应时而至。秋风一起,先闻到糖炒栗子的气味,然后就是炮烤涮羊肉,还有七尖八团的大螃蟹。过年前后,食物的丰盛就更不必细说了。一年四季地馋,周而复始地吃。

(选自《雅舍谈吃》,有删改)

●赏读

文章围绕“馋”展开,充满了生活情趣。作者以亲戚风雪中求榅桲拌梨丝的事例,生动展现“馋人”为了吃而不惜辛劳。又回忆自己对北平羊头肉、糯米藕的馋,充满感慨。文中还列举北平四季美食,从春饼到年节佳肴,体现出北平人应季而食、适时享受美味的“馋”。作者语言平实,却将“馋”的滋味、趣事和对美食的热爱娓娓道来,让读者感受到生活中这份因“馋”而生出的美好与满足。

(本报编辑部)

上一篇:
下一篇: 材料作文导写之沟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