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受相生,教学相长

作者: 王思棋

“授”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意为给予、交付;而“受”字,则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寓意接受、容纳。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礼记》有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子夏,孔子晚年的得意门生之一,才情出众,思维敏捷。在追随孔子求学的时候,子夏曾就《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向孔子请教它的意思。孔子目光深邃,缓缓说道:“这个句子所描绘的意境是:需要先有纯净洁白的底色,而后方能绘就绚丽多姿的画卷。”子夏若有所思,问道:“夫子,依此推断,是否仁义是基础,之后才有礼乐呢?”孔子闻言,连声赞叹:“卜商啊,你果真是能开启我心智之人!从今日起,我可与你毫无阻碍地深入探讨《诗经》的微言大义了。”

子夏以超凡的悟性,从孔子所言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出“仁先礼后”的思想。这个独到的见解,反过来又极大地启发了孔子。这就是“教学相长”的由来。

这让我不由得想到在化学课上,老师为我们讲解置换反应的特点。老师说:“同学们,锌与硫酸溶液中溶质硫酸的反应,就是一种置换反应。锌将稀硫酸中的氢置换出来,生成了硫酸锌和氢气。在置换反应中,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就生成了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如果把这一过程带入到老师授课,那么老师就是“知识化合物”的载体。我们通过学习,如置换反应中的单质一样,把知识从老师这个“化合物”中“置换”出来,这就是老师的“授”。

接着有同学问:“铜与稀硫酸的反应也是置换反应吗?”老师答:“不对哦,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排在氢后面,所以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由此可见,同学们在“受”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问。这样,教与学就形成了互动,不仅使老师的教学课堂更为广泛,教学水平有所提升,也能使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教学相长”,强调的就是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作用。

客观世界中,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授予他人知识的同时,自身也会得以提高。以授为引,点燃烛火照智路;因受启思,拓宽才境铸贤行。

●点评

小作者通过引用《礼记》中的名句和孔子与子夏的师徒佳话,巧妙地诠释了“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并将化学课上的置换反应实验与“教学相长”的理念相结合,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使读者对这一抽象概念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理解,既展现了小作者丰富的知识储备,又体现了其独特的思考角度和表达能力。

【作者系江苏东台市富安镇富东学校燕喃文学社学生,指导老师:吴小进】

上一篇: 玩具熊的旅程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