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选择留下,做一盏明灯
●新闻速递
1986年,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的大山深处,20岁的农加贵被面前“麻风村”的景象惊讶到说不出话来——土坯房漏风漏雨,12个孩子挤在借来的卫生室里,孩子的父母因疾病肢体残缺。他有那么一瞬间想转身离开,却被内心的声音一把拉住:“这些孩子怎么办?”
孩子们目光中的纯真、无助和渴望,让农加贵毅然选择留下,成为这里的小学教师。没有黑板,他找来木板涂墨;没有课本,他四处借旧书;没有粉笔,他用石灰块写字。他一个人讲课、备课,从早晨到深夜连轴转,只为让这些“另类”的孩子读完小学。
1992年,第一届学生毕业。填报家庭住址时,农加贵颤抖着写下“麻风村”的新名字“落松地”——取自当地花生的别名,寓意“果实虽丑,内心香甜”。
此后的日子里,农加贵不仅是落松地小学的教师,还是炊事员、电器维修员、扫盲班讲师,村里人有困难都会想到他。他曾因“麻风村”教师的身份,遭人嫌弃、被人误解,但他坚持初心、不曾放弃。
现在,年近花甲的农加贵仍站在落松地小学的讲台上。他说:“我愿做一盏不灭的灯。”这盏灯,温暖了深山,照亮了未来。
(选自“新华网”2025年2月21日,有删改)
●观点一览
20岁时,农加贵来到“麻风村”教书。多年来,他用自己的善良、坚持和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只身撑起了整所学校,既是老师,也是保姆、炊事员,照亮了孩子们的前程。农加贵不仅是孩子们的好老师,还是落松地村民的好帮手,与村民风雨同舟、克服困难,帮助村里走上乡村全面振兴的康庄大道。
【本报编辑部】
上一篇:
红山文化“上新”上的啥?
下一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