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作者: 陈素华

人物传记0

内容介绍

歌德说:“志向和热爱是伟大行动的双翼。”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总有一群人以热爱为灯,照亮前行的道路,用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这些不凡的身影,在各自的领域中默默耕耘,他们有的在科学的荒原上探索未知,有的在艺术的殿堂里挥洒才情,有的在生活的细微处传递温暖与光明……他们的故事,是梦想、坚持与热爱的赞歌。

精品展示

再读樊锦诗——回望她陪伴莫高窟的六十年

张玉洁

出发与回归

60年前,我国近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的苏秉琦,请即将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的学生樊锦诗喝了一杯咖啡。忐忑中,樊锦诗记下了先生的嘱托:做好莫高窟的考古报告,“就像研究历史必看二十四史,研究石窟也必看考古报告”。这一嘱托,同样来自樊锦诗的业师、我国石窟寺考古开创者宿白先生。

在莫高窟的60年间,樊锦诗的青春年华曾被耽误过,她也因其他工作奔忙过,却从未忘记老师们的嘱托和自己肩上的责任。终于在73岁那年,她完成了《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两分册8开780页,仅单册就是无法一手拿起的厚重分量。这也是我国第一份正规的石窟寺考古报告。

开创与坚守

从1975年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到2015年初卸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从事管理工作整整40年。2014年,倾注樊锦诗十余年心血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落成。游客在这里观看数字电影,了解敦煌的前世今生,再统一乘车进入莫高窟窟区参观。樊锦诗说,莫高窟的保护不能零敲碎打,必须有全局的观念和长远的规划。为了莫高窟的长治久安,她持续推动法治化、制度化。樊锦诗在对莫高窟长期的保护管理实践中,提出了很多富有前瞻性的宝贵看法,形成了依据法律法规进行遗产保护管理的思路。

传承与烛照

樊锦诗生于北平(现北京),父亲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工程师。她在上海愚园路的公寓里成长,喜欢逛博物馆,最崇拜的人是居里夫人。在北大,她浸润在浓郁的学术氛围中,受教于一流学者。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深深感染着她。“我做事受到这个影响,不是脑袋发热就做,要求实严谨、好好论证。”

到了敦煌,一批批兼具情怀、担当与学识的前辈为她引路。常书鸿、段文杰、史苇湘、欧阳琳、霍熙亮、孙儒僩……樊锦诗逐一罗列了20余位前辈的名字。20世纪四五十年代,毕业于高等学府的他们,舍弃大城市的生活来到戈壁大漠,成了“打不走的莫高窟人”。“没有老先生们的开创,没有他们的长期坚持,就没有敦煌文物事业的不断发展。苦都让老先生们吃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走了,我们不该忘记这些人。”樊锦诗说。

今天的樊锦诗,无疑是人尽皆知的公众人物。但她始终觉得,自己只是莫高窟的陪伴者,更为重要的是国家的重视、时代的机遇、前人的努力、同志的支持。60年来,她初心不悔,静静守望在莫高窟旁。而今,在距地球4亿多千米的地方,一颗以她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樊锦诗星”,也在浩瀚天宇中静静运转、静静闪光。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2023年7月9日,有删改)

赏读

为了让这些存留千年的脆弱艺术瑰宝“活”得更久,樊锦诗大胆构思了“数字敦煌”项目。“数字敦煌”是一项敦煌保护的虚拟工程,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拍摄、扫描、获取、存储敦煌石窟文物信息。樊锦诗和她的团队利用数字技术,为敦煌的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让莫高窟“容颜永驻”。樊锦诗将一生奉献给敦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生择一事,无怨亦无悔的精神。

陈丽君:在自己选择的舞台上暗自成辉

吴轶凡

选择热爱

2005年,13岁的陈丽君走进了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的大门。从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到后来的浙江艺术职业学院08越剧小百花班,陈丽君的生活异常忙碌。天光不亮就要起床练功,然后是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以及各种排练,往往到深夜才回寝室休息。十几岁的花季少女,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但她却从未觉得辛苦,“因为这是我热爱的”。

2011年上半年,陈丽君和班里同学一起参加一系列下乡演出。时至今日,她仍能回忆起当时寒冷的天气、崎岖的道路,以及现场观众们朴实灿烂的笑脸。“如果热爱的定义是,我愿意为它等待,愿意为它流汗,愿意为它吃苦受累,我视它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我一定是热爱这份事业的。”她说。

暗自生辉

2013年,陈丽君加入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这是越剧界的“天花板”。在小百花越剧团,陈丽君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了争取到一个跑龙套的机会,她非常努力地练习。她曾为了争取一个小角色,在舞台下不停地练习武打动作和翻滚,只为在关键时刻展示给导演看。

2019年,陈丽君迎来了毕业之后第一次担纲主演的大戏《何文秀》。《何文秀》是尹派的经典大戏,它的故事跌宕起伏,唱腔复杂多变,节奏疾徐有致,对演员的表演和声腔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能否“吃下”这场戏,是对一名演员综合演绎能力的考验。而陈丽君在《冤狱》的其中一场里,加入了自己擅长的动作戏,在这出越剧经典里,留下了自己独特的诠释。

光无形,艺无界

2023年的春天,陈丽君接到了全新的挑战——在《新龙门客栈》B组阵容中扮演阴冷诡诈的东厂督公义子贾廷。举起扇子时,陈丽君在脑海里构建出一幅“刚杀完人”的画面,面容冷傲地拍下了贾廷的定妆照——现象级的“陈版”贾廷,就这样诞生了。《新龙门客栈》大获成功,甚至在长时间里一票难求,相关视频在网上的播放量,更是以数十亿计,小百花越剧团也迎来了数不清的演出。

2024年,她参加了一档综艺节目,舞台上,她用一首《天命》融合戏曲唱腔与舞剑表演,将中华女性英姿飒爽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她说,戏曲需要传承,更需要传播,传统需要守护,也需要突破。“人生,既要稳扎稳打,也要勇敢超越。比如越剧,无论怎样的融合创新,都必须守住自己独特的艺术根基——独特的唱腔系统、独特的女小生文化,才能够‘经典永流传’,才能够长远地发展下去。”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2024年6月21日,有删改)

赏读

“关山难越依然越,千劫万难志不消。”陈丽君凭着热爱,早出晚归,苦学三年花旦,终获金奖;凭着热爱,转为小生,从头再来亦不悔。她守住了内心对越剧的一腔热忱,如今才能“一举成名天下知”。陈丽君以扎实的功底和卓越的才能,让观众看到了她耀眼的才华,以及越剧文化的独特魅力。

上一篇:
下一篇: 话题作文导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