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之论证方法
作者: 程祖文阅读综述
议论文,即作者针对某个问题或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能够用多种方法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文章。一般情况下,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需要注意的是,论证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方法,在判断文章使用的论证方法时,切忌漏掉“方法”二字,只简单地写“举例”“道理”“比喻”“对比”等,这样的表述是不确切的。
典例呈现
(2023年黑龙江大庆卷)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①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是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是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②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的。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③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④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到人们唾骂,但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⑤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有的人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把它加以客观化,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才能创造出艺术作品。
(选自《谈美书简》)
●借鉴
文章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作用。在解答该类型题目时,首先要判断论证方法的类型,接着紧扣文章的论点或分论点进行分析作答。可以联系学过的相关文章,迁移知识。如《敬业与乐业》一文中,通过列举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分论点“有业之必要”;议论性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开头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担大任的人物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使人获得新成就。接着从个人发展和国家兴亡的两个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专项训练
信言与美言
◎叶春雷
①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句话实在耐人寻味。
②从古至今,我们一向非常重视“信言”,由此衍生出许多成语俗语,譬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譬如“一诺千金”。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也是反对“美言”,追求“信言”,与老子的观点一致。
③可以说,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诚信的言论,一定是质朴的、直接的、简单的,不需要那么多包装,不需要那么多技巧,不需要那么多修饰。这倒和一句西方的谚语“真理总是赤裸裸的”相合。
④但是,我国也是一个非常讲究“美言”的国度,孔子不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他还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学诗,显然是为了增加语言的美感。在外交场合,外交官也总会引经据典,以增加自己语言的美感。
⑤同时,在语言表达方面,尽量避免直言不讳,也是增加语言美感的必要手段。譬如秦晋崤之战后,战败的秦国统帅孟明被晋军释放,回家前他对晋国统帅说:“若从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这句话字面意思是;“如果我国君主遵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来拜谢晋君的恩赐。”这话说得自然非常漂亮,但其实意思是,假如我们能被我国国君赦免,那么三年后,我们一定会来晋国报仇,一雪战败的耻辱。
⑥我们说话常常注重语言的修辞技巧,讲究“美言”。这自然使人变得文雅、礼貌,能照顾到对方的情绪,很多责备意味的话,也因此消减了锋芒,不至于刺伤对方,这都是“美言”的意义所在。所以言辞尽量做到委婉、含蓄、柔和。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是“美言”的最大价值。
⑦但是,事物往往还有另一方面。过分注重“美言”,也会造成不良后果,那就是善掩饰、好虚言,言不由衷。老子说:“美言不信”,指的就是这个方面。过分强调“美言”会使大家都不愿意讲真话。只要把话讲漂亮就行了,只要大家听了舒服就行了。至于这话有没有意义,有没有真实的内容,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那就不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了。
⑧崇信“美言”的传统,让人变得复杂,机巧,多疑。“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即使是这“三分话”,也尽量说得圆滑、模棱两可、漂亮,不要指设实质内容。虽然许多人也相信“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很少对人进“忠言”,因为“忠言”不是“美言”,“忠言”有时很刺耳,容易得罪人。
⑨所以,在过分注重“美言”的文化传统下,我们也要重新思考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训诫了。提升“信言”的地位,也显得刻不容缓。自然,我们应该继承“美言”的传统,说话尽量做到委婉含蓄,不伤人,但是,不能只讲空话、漂亮话、谄媚的话、言不符实的话,而应该多讲讲真话、信实的话、质朴有内容的话,有益于世道人心的话,特别是要敢于讲出自己不同于众人的话,自己独特的见解,哪怕是带有批评性质且可能会引起大家不满的话,只要深思熟虑过,就应该大胆表达出来。
⑩我相信,“信言”和“美言”,其实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但前提是,“美言”必须以“信言”为基础。言语一旦剥离了诚信的内核,那么话无论说得多么漂亮,也不过是一个空壳,除了玩弄辞藻之外,就什么意义也没有了。
(选自《课外语文》,有删改)
●训练
请从文章第④至⑧段找出至少一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