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炼字 情理并行
作者: 王晨作家名片
《唐诗三百首》由清代蘅塘退士孙洙进行编选,是一部以唐代诗人创作的诗歌为主要内容的经典选集,收录了唐朝七十七位诗人的共三百首诗。这些诗歌涵盖了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多种形式,主题丰富,风格各异。
内容介绍
《唐诗三百首》所收录诗歌的主题内容涉猎广泛,包括仕宦出处、离别愁绪、边塞风景、哲理寓言、咏史抒怀等,是一部了解唐代诗人的才华和情感,以及唐代社会文化和历史事件的宝贵古典文献。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明珠,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粹,是唐代文学的集大成之书。只有在读中品悟,才能真正理解诗作中的美妙之处。
诗歌选读
野 望
◎〔唐〕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赏读
王绩是初唐诗人,《野望》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唯一入选《唐诗三百首》的诗作。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情逸致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和迷茫。其中,“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四句是诗人在黄昏时所见之景。“皆”字将一片秋色铺满整个山野,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正当大家沉浸在一片静谧的秋色之中时,诗人以“驱”“返”“带”“归”几个动词,一下子就让眼前的画面动了起来。静的自然之景,动的牧人与猎马,远与近、静与动,一同构成了一幅山野秋景图。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给人朴素自然之美,这也是诗人渴望归隐田园的内心写照。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读
白居易在杭州时写了很多关于西湖的诗作。这一首便是白居易率性出行、饱览西湖早春美景时所作。全诗紧扣一个“行”字,突出“早春”的特点,将刚进入春天的西湖景致描绘得生机盎然。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联中,诗人用了“几处”而不是“处处”,是“谁家”而不是“家家”,旨在突出早春的特点。“早莺”之“早”,“新燕”之“新”皆暗含其中。两个动词“争”“啄”进一步突出“早”,早春之景不言而喻。早春时节,乍暖还寒,早莺才会“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新燕”才需衔泥筑巢。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禽鸟争春图。
送友人
◎〔唐〕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读
李白的这首《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体现出其与友人的情意绵绵、难舍难分。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既点出了送别的地点,又描绘出一幅辽阔秀丽的图景。“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绘出白水的动态,一动一静之间,山的青绿和水的流转,共同描绘出一幅轻快明丽的图画。而山的静默、水的远去,则暗示了离别,于写景中蕴含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链接中考
1.(2023年广西南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借景抒情,写出诗人前往楚地途中的所见所感。
B.首联写诗人乘舟到“荆门外”,交代了诗人的行踪。
C.颔联描写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体现山水的静态美。
D.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这两幅美丽的画面。
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2.(2023年湖南益阳卷)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①断人行②,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注〕①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②断人行:禁止人行走。③况乃:何况,况且。(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诗都是唐代五言律诗,偶数句押韵,颔联与颈联皆为对偶句。
B.【甲】【乙】两诗分别写到了“归雁”和“雁声”,由此可知都是写秋季景色。
C.两诗中的“书”都指家书、书信:两诗中的“达”都有“送达、到达”的意思。
D.【甲】诗流露出淡淡的思乡愁绪,【乙】诗除思念亲人,还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你说说该联妙在何处?
答: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