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之理清结构 明确意图
作者: 邹冬梅阅读综述
议论文是借助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的文章。论证时,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以下是议论文常见的三种结构类型: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②是什么+为什么;③是什么+怎么做。“是什么”指议论文的观点,也叫中心论点,可视为“提出问题”;“为什么”可视为“分析问题”,即阐释为什么持有此观点;“怎么做”可视为“解决问题”,即阐释如何做才能实现论点所提出的倡议。
当论点较为小众或与大众认知相异时,作者需着重从“为什么”角度阐释论点,此时作者会用“是什么+为什么”式结构行文;当作者有异于常人的独到心得可分享时,可着重从“怎么做”的角度阐释论点,故可以选择从“是什么+怎么做”的角度行文。
典例呈现(2023年广东卷)
善读无字之书
◎齐 夫
①周恩来早年曾题对联自勉:“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他告诫自己也劝诫人们:交友要有选择,要选良友、诤友;读书要注重实践,会读有字书,也会读无字书。
②书分有字书与无字书。有字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无字书是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会读书的人,读有字书,也读无字书,既从书籍中学到知识,也向他人、向社会、向实践学习。古往今来,那些事业成功者绝大多数都既善于读有字书,又善于读无字书。然而,现实中常有人只重视读有字书,而不善于读无字书,不能经世致用,容易纸上谈兵,脱离实际。只会读有字书而不会读无字书,就好比单腿走路,所行不速,更行不远。因此,要善读无字之书。
③会交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良友既可带来学识见地上的进步,也可使视野和胸襟开阔。朋友间相互促进,切磋琢磨,能得到书本上读不到的知识。如古代的管鲍之交、高山流水、桃园结义等,都歌颂了友谊的珍贵。现代的鲁迅与瞿秋白,陈寅恪与王国维,冰心与巴金等,也是惺惺相惜,情同手足,获得了友谊和事业上的双赢。
④善游历,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如果只知读书,不懂开眼看世界,就是读死书。读死书,不易消化,更难吸收。李白在《嘲鲁儒》诗中写道“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其中的鲁叟就是读死书之人。走遍天下,广接地气,亲自参与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有字书与无字书结合起来,这书就算读活了。王阳明也是读书人,可他年轻时就遍走四方,留心地势地貌,了解民风民情,后来屡立战功,所向披靡。
⑤多经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王阳明曾说过:“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一个人经历的事情多了,也就成熟了,就会遇事不慌,做事有道,成事有方。
⑥入社会,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也是一部无字大书。读书人只有主动从象牙塔里走出来,拥抱生活、认识社会,才能成为社会的主角而不是看客,顺势而为而不是被其裹挟。毛泽东有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每到一处,必进行社会调查,开座谈会,了解各方面情况。这其实是阅读社会这本更大更厚的无字之书,把有字书和无字书融会贯通,以便作出正确决策。
⑦如此,读有字书时学到的知识,要通过无字书来实践、检验;读无字书时遇到的困惑,要通过有字书解惑、升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般事,驶万年船。人生当如此。
(选自《前线》2022年第十期,有删改)
●借鉴
1.从论证结构这一角度入手,分析本文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答: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证思路(或结构)。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本文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进行论证的,找到对应的句子并进行提炼阐释即可。
2.选文第④⑤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答: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开展论证的段落安排是否合理。先理解④⑤段落的意思,再判断段落安排的逻辑是否清晰、合理,并说明理由。
专项训练
如何停止精神内耗
◎《前线》特约评论员
①为中午吃什么犹豫不决、为买了不合身的衣服日夜后悔、为别人一句话不断纠结……这种在日常生活中因心理冲突、纠结、痛苦等产生心神过度消耗的现象,称为精神内耗。这些现象,轻则影响精神和情绪,重则妨碍工作和生活,乃至损害身心健康。面对精神内耗,应如何及时抑制住恶性循环?
②做减法,保持稳定心态。贪多求全容易引发精神内耗,因为高欲望会诱发过多的心理需求。当能力不匹配恣意增长的欲望时,现实与欲望之间就会产生鸿沟,造成欲壑难填的痛苦。如职场新人期待在短期内成为公司高管、住上大平层、穿上名牌、开上豪车……均属贪多求全的高欲望。这些过多的需求易产生复杂的动机,动机与动机之间也会产生巨大冲突。比如,买东西时既要物美,又要价廉,但物美常与价廉冲突。在冲突面前反复权衡、殚精竭虑,求全而不得,会耗费大量的认知资源。因此,减少精神内耗的第一步,是常做减法,量力而行,让能力与欲望匹配,这样才能达到内外一致、实现内心和谐。
③马上做,降低精神成本。悬而未决往往造成精神内耗。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未完成的事情就像一个缺口,会产生张力,驱动人们去填充这个缺口。箭没离弦、靴未落地,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势能,令人紧张。未完成的事情若累积太多,会令人心神不安、焦虑紧张,诱导人们一遍一遍去假设,又一遍一遍去否定,消耗大量心理能量。如未完成的报表、尚未复习的单词表等,一件件、一桩桩在大脑中反复演练,不断耗费心神,最终使人精神耗竭、疲惫不堪。可见,减少精神内耗的第二步,是马上去做,让箭离弦、靴落地,卸掉巨大的心理势能,精神内耗便化解于无形中。
④慢下来,专注眼前事件。急于求成可能加重精神内耗。随着社会节奏加快,效率成为追求目标。人们说出一句话,希望立刻得到回应;付出一点行动,就想马上得到回报。慢慢地,人们逐渐忽视了事物内在的规律,将急功近利视为理所当然,无法忍受按部就班,不能接受循序渐进。当反馈和结果未按照预期的速度到来时,就容易失魂落魄,甚至愤懑不已,造成剧烈的精神损耗。减少精神内耗的第三步,是让自己慢下来,一步一个脚印,全身心地沉浸于当前在做的每一件事,获得专注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做事的效率也会相应大幅度提升。
⑤善于放弃,会让自己轻装上路;立即执行,会让行动取代空想;脚踏实地,会收获成就感。因而,节制欲望,积极行动,把握当下,将为心灵积累丰富的正能量,走出精神内耗怪圈,获得高质量的生活体验。
(选自《前线》2024年第1期,有删改)
●训练
1.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
2.第②③④段介绍“停止精神内耗”的三种方法,顺序安排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