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
作者: 宋牧片段精选
片段1:
奶奶第一个洗完了澡。天灶觉得洗澡后的奶奶显得格外臃肿,像只烂蘑菇一样让人看不得。奶奶嘘嘘地喘着粗气对天灶说:“你烧的水真热乎,洗得奶奶这个舒服。你就着奶奶的水洗洗吧。”
天灶并未搭话,他只是把柴禾续了续,然后提着脏水桶进了自己的屋子。他吃力地搬起大澡盆,把水倒进脏水桶里,然后抹了抹额上的汗,提起桶出去倒水。奶奶见天灶提着满桶的水出来了,就张大了嘴。
“你嫌奶奶——”她失神地说。
天灶什么也没说,拉开门出去了。外面又黑又冷,他摇摇晃晃地提着水来到大门外的排水沟前。冬季时那里隆起了一个肮脏的大冰湖,许多男孩子都喜欢在冰湖下抽陀螺玩,他们叫它“冰嘎”。他们不仅白天玩,晚上有时月亮明得让人在屋子里待不住,他们便穿上厚棉袄出来抽陀螺。
——迟子建《清水洗尘》
●赏析
选段中,奶奶洗完澡后的形象被描绘得生动且富有象征性,“显得格外臃肿,像只烂蘑菇一样让人看不得”,这样的比喻既形象又富有情感色彩,让读者感受到奶奶的老态和洗澡后的疲惫。奶奶对天灶烧的洗澡水感到满意,并提议孙子接着用,天灶没有回应奶奶的话,只是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你嫌奶奶——”这句话暗示着奶奶对天灶的不满和失望。
片段2: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鲁迅《孔乙己》
●赏析
孔乙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在于他的思想、性格、经济和社会地位。他喝酒的方式和衣着的不相称,反映了他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从经济上说,他的地位很低,是属于“短衣帮”的;但在思想意识上,他又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仍把自己看成高人一等的“读书人”,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一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活灵活现地把一个迂腐落后、贫困潦倒的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技法指津
1.塑造典型人物
典型人物应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塑造成功的典型人物能够反映出特定社会阶层或时代的普遍特点和价值观念。这样的人物不仅仅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更是作品所要表达的社会现实的缩影。典型人物的塑造首先要确定人物的核心特质,如性格、价值观、信仰等,这些特点将贯串人物的整个行动和决策过程,使其形象鲜明;其次,通过对人物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社会关系等背景信息的描述,人物的行为动机和情感状态会更加清晰,人物也会更加立体、丰满;最后,细腻的描写和对人物语言、行为的刻画,使人物的言行符合其身份和性格,以此增强人物的真实感。
2.塑造典型环境
环境不仅仅是故事的背景,更是作品情感和氛围的营造者。典型环境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通过对具体的场景、氛围和细节的描绘,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的特点。环境不仅是人物活动的背景,更是塑造人物性格和命运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分析人物时,也要分析环境对人物的思想、行为和情感的影响,不要忽视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紧密关联。
环境本身也应该具有动态性和变化性。随着故事的发展,环境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将对人物产生新的影响和挑战,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3.两者相互作用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而人物的行动和思想也会对环境产生反作用。因此,在塑造典型人物时,应充分考虑其所处的环境背景;而在描绘典型环境时,也应关注其中人物的形象和行动,这种相互作用会使故事更加丰富和有趣。
另外要注意,在塑造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时,要保持真实性与创新性的平衡。真实性是指人物和环境应该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和规律,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和认同感。创新性指要在真实的基础上加入独特的元素和视角,使作品具有新颖性和吸引力。
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桂 圆
◎李春华
①家乡北边是蒙山,东边是沂河,距离临沂有30公里。村里有条古道,老辈人说,是古驿站。就凭大街两边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店铺,便知昔日的繁华。
②太爷爷从祖上接手了“惠仁堂”中医大药房。家谱记载,先祖常给地方官吏看病。从先祖到爷爷这辈,都思想开明,医术精进,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惠仁堂”的名号,在十里八乡都叫得响。
③谁承想,倭寇入侵,战火燃遍齐鲁大地,接着又是内战再燃硝烟。好在家乡有蒙山做屏障,深居深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兵家不愿光顾。
④每年春秋两季,爷爷都带着家族男丁,到十几里以外的蒙山采药。爷爷站在山顶,捋着花白的胡子说,蒙山四季分明,有山有水,是中药材的生长宝地。这里中药材有1005种之多,是天然的药材库啊。咱要用之于民……
⑤我有事没事就去中药房,翻腾一层层的方格药匣子,摩挲圆圆的拉手。管家安叔人和善,笑眼眯成一条缝,透着暖意。我淘得满头大汗,他拿毛巾给我擦汗,又拉开中药匣子,摸出几颗土褐色、圆圆的干果。孩子,拿着,桂圆好吃哪。桂圆?我眨巴眨巴眼睛,迟疑一下。他点点头,示意我尝尝。呀!薄薄的果肉,真甜哪!我来回嚼着已是光溜溜的果核。嘻嘻,敢情药房也有好吃的。
⑥每次,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回来,药房就来一队马车。爷爷和安叔老远把车队迎进大院。安叔探出头,四下打量,“咣当”关上大门,跟着一溜小跑进了后院。
⑦我顾不上那些事,药匣子太诱人了。我瞄着药房没人,溜进去直奔药匣子。拉开抽屉,抓一把桂圆,觉得不解渴。四下瞅瞅,又抓一大把塞进兜里,直到衣兜鼓鼓囊囊的,才跑出院子,分给早就巴望着的小伙伴。我像个猎人,伺机瞅着药房,抽屉里的桂圆,成了我的猎物。逮着机会就装满衣兜,跟几个伙伴共享桂圆肉。我暗自得意,安叔没发现。我的胃口也大了,拿的数量也成倍增加。蹊跷的是,药匣子像个魔法盒,总有满满的桂圆。
⑧安叔跟伙计赶着马车回来了。爷爷说,安叔去蒙山采药材,再送到临沂。当然,爷爷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就麻溜去了后院。安叔沉着脸跟爷爷小声嘀咕。我好奇地跟过去,母亲拽住我,我不情愿地跟着母亲回了前院。
⑨我像不安分的鲤鱼,在炕上来回“打挺”,干脆蹬上裤子,披上褂子,刺溜下炕,穿过漆黑的前院,悄悄溜进后院。伙计拿着火把,后院灯火通明。安叔正吩咐伙计装药材,马车上摞起了小山包。
⑩安叔带着几个伙计上了马车,马蹄敲打得青石板嗒嗒响,不一会儿,马车消失在黑漆漆的夜里。爷爷说,药材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安叔他们回来时,碰上了国民党的散兵,要征用马车回乡。安叔和伙计哪肯,那帮兵痞,举起枪托对他们一阵乱砸。幸好来了武工队,缴了散兵的武器,安叔和伙计才得以脱身。安叔鼻青脸肿的,胳膊也用纱布缠着,渗出斑斑血迹。我问,疼吗?安叔说,不疼,药材送到救急了,俺这不算啥!
{11}安叔要回乡了,我跑进后院。他笑吟吟地拉着我。安叔,你别走!孩子,总要说再见的,没准儿哪天咱又见面了!他说的话,我似懂非懂,倒是桂圆的事儿,老在眼前闪。安叔说:“天不早了,回吧!明儿一早,俺就走了。”我边回头边迈过门槛。
{12}“桂圆甜吧?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安叔神秘地笑了。我做个鬼脸,吐吐舌头,笑着跑出后院。
{13}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地政府召开隆重的表彰会,授予爷爷一面“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的牌匾和一枚“支前模范”奖章。颁奖人竟是安叔。
(选自《青岛文学》2022年第1期,有删改)
1.文中的“爷爷”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请任选一点,结合内容分析。
答:
2.结尾“颁奖人竟是安叔”暗示了安叔的身份,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