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眼中风景 绽放笔下风光

作者: 李丽丽

内容介绍

游记,是通过记述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来表达内心感受的一种文体,一般以写景为主。作者用生动的描写和轻松的笔调,将对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的介绍融入旅行经历中,记述其所见所闻。山水游记中描绘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饱含了作者的深情,凝结着其对自然的深切领悟。

精品展示

冬日香山

◎梁 衡

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荫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

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齿,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聚缠在树根下。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

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持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羞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做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作一些铺垫。你看他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他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

你看这山,他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做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选自《梁衡散文精选》,有删改)

●赏读

此文用轻盈的笔墨,写出了香山冬季的静美。文章共体现了三个层次的“美”。

首先是“叙述之美”,如第二段简笔勾勒出了香山的四时之景。春夏秋三季的热烈浓郁,对比出冬日香山的清冷寂寥。冬日,虽不如前三季人多,但正因如此才有了“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初步展现出了冬日香山的独特风姿。

其次是“意境之美”,作者以自身的观察、体验、思考为出发点,不断地切换景物镜头,塑造了美的意境。如在描写“路边”“山坡上”“林间树下”等景物时,作者将笔下的美景以生动的笔触写了出来,塑造了香山景物灵动活泼的意境美。

最后是“哲理之美”,文中冬日的香山并不只独特在它的清静,更独特在它的风骨。香山素来以春夏秋的繁华景色为美,作者却在冬日游览后被其那“铮铮铁骨与浩浩正气”的神韵所深深震撼,体现出理趣和情味。

酉阳桃花源——重庆篇

◎刘 诚

东晋末年,著名诗人陶渊明写了一篇奇文《桃花源记》,那秀丽的景色和极其平等自由的洞天福地,令世人产生无限睱想和向往不已。现实中的桃花源在哪里?经专家学者多方考证,重庆酉阳桃花源,被认定为中国最吻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原型。

我来到桃花源景区,穿过大酉洞,眼前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山环如盘,林茂稼绿,屋舍俨然,鱼池桑田,人在桥上过,水在脚边流,与《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情景别无二致。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我念诵着张旭的诗句,行走在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景区里有一小岛,名称“桃花岛”,岛上有一座小亭,小池旁,有一个名叫“五柳村”的村落,人们在这里耕田织布,挑担推磨,让我仿若步入东晋田园山野之景,不由让人忆起陶公在《桃花源记》的描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我跨过古朴的石桥,路过美池,穿过芭蕉林,微风徐徐,曲水清清,池中有鱼,飘着仙气,环境清幽。继续前行,是桃花源的尽头,分布有磨坊、养蚕坊、酒庄、玉盘仙迹、有字天书、美池、秀才看榜、巴人栈道等景点,这些景点与魏晋生活元素紧密相连,人在其间,仿若躺在《桃花源记》古韵嫣然的字里行间,缠绕在念了千年的桃源梦中,享受世外桃源飘逸走回的浪漫。

再往里走,小桥流水、男女衣着、劳作完毕的老黄牛,还看到了水车,每个画面都令人震撼,我手中的相机就没有停下过,仿佛这里成了自己的归宿一般。复行数十步,一条小河淙淙成韵,几畦禾苗绿意盎然,串串玉米挂在屋檐下排成一道永恒的主题,田园景致浑然天成,展现了日月照耀的远古气息,田园秦居的犬吠,桑梓瓦舍的鸡鸣,极有田村的风味。

我一时恍惚,这里究竟是虚构的实地还是实地的虚构?为什么千百年来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之说如此令世人向往?我想,是因为《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优美环境和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快乐的生活,这也许就是《桃花源记》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

山有山的巍峨,水有水的清澈,风有风的自由,云有云的洒脱,万事万物皆有自己的姿态,只要你有陶渊明一样的心态,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争不抢,不要攀比,安然生活,一定能将岁月打磨成人生最美的风景。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所以,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酉阳,一个在你心中。

(选自《脚步声声:刘诚中华游记散文集》,有删改)

●赏读

如果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给我们留下了美好丰满的想象,那么刘诚的《酉阳桃花源——重庆篇》则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好恬静的桃花源画卷。

作者笔调自由,表述灵活,将文中和现实的桃花源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读者似乎也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漫步在桃花源中,享受着落英缤纷、芳草鲜美的花样情景。

这篇游记不仅写出了桃花源的优美景色,还选取了“桃花岛”这一景点进行重点描写。巧妙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呈现桃花源之美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