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经典 悟劝诫之法
作者: 吴桐
内容介绍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记载史料的字句间、篇章里,凝结了古人的深邃思想与无穷智慧。古代先贤留下的谆谆教诲,穿越千年的历史尘埃,在新时代仍旧感召人们向上向善、泽被后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劝诫后世类文言文,在阅读中领悟先贤大家精妙的劝诫艺术,学习他们的人生大智慧。
精品展示
致九弟、季弟·须戒傲惰二字
沅弟、季弟左右:
沅弟以我切责之缄,痛自引咎,俱蹈危机,而思自进于谨言潮该路,能如是,是弟终身载福之道,而吾家之幸也!季弟言亦平,温雅,远胜往年傲惰气象。
吾于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进京散馆,十月二十八日早侍祖父星冈公于阶前,请曰:“此次进京,求公教训。”星冈公曰:“尔之官是做不尽的,尔之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做,更好全了!”遗训不远,至今尚如耳提面命。今吾谨述此语,告诫两弟,总以除傲字为第一义,唐虞之恶人,曰丹朱傲,曰象傲,桀纣之无道,曰强足以拒谏,辨足以饰非,曰谓已有天命,谓敬不足行,皆傲也。
吾自八年六月再出,即力戒傲字,以儆无恒之弊,近来又力戒惰字。昨日徽州未败之前,次青心中不免有自是之见,既败之后,余益加猛省,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节选自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赏读
《曾国藩家书》主要收录了曾国藩写给自己家人的书信,字里行间流露出曾国藩的思想、个性、为人处世之道。《致九弟、季弟·须戒傲惰二字》中,曾国藩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弟弟,戒傲戒惰既是祖先遗训,亦是能让人一生受益的人生法宝。从这封书信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善于现身说法,谆谆教诲,真情流露,做到言之有情,更能达到劝服的效果。
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宫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杜牧《樊川文集》)
赏读
杜牧身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的晚唐时期,此时的唐敬宗骄奢淫逸,终日嬉戏,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当时的唐朝面临着藩镇割据、边患频频等诸多问题,国家逐渐走向衰落。杜牧目睹此种乱象,欲以有前车之鉴的秦朝为例,来警示当时的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要以史为鉴、关心百姓、励精图治,避免走向与秦朝一样的覆灭结局。同时,这也是对当时社会种种弊端的批判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篇文章流传千年,对后世亦有劝说效果,2019年《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里边也以《阿房宫赋》中的观点来告诫全党,任何一个政权的建立都不容易,保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也不容易。杜牧此文,通过对历史的书写来表达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借古讽今、言之有物,达到了良好的劝说效果。
问说(节选)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选自刘开《孟涂文集》)
赏读
这是一篇关于求学应当勤问的桐城派散文。本文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此文指斥时弊,谈论了求学持问应有的正确态度及做法。文章既有借古人之言之事证明问的重要、问的益处以及持问时应有的态度,使论述得到进一步深化;亦对今人在问学上的种种错误作了尖锐的批评。文章论述严密、言之有序,多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此文在当时具有针砭时弊的作用,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实劝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