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问浮尘

作者: 杨好

“藏书”二字,关键在于“藏”字。闲暇时倒一杯香茗,坐在扶椅上望见金色的阳光从书架上劈将下来,劈开书中沉寂着的漫漫时光。书页里弥漫着尘烟的过去和不明的未来,让人觉着即使不读,这一本本的书籍也是另一种人生境界了。藏书,藏的是往事的尘烟,藏的是岁月的流转,藏的是千年变幻中不变的那一瞥。闭上眼,一切都在书中了,而世人不必问浮尘。

藏书,藏的是穿越时空的往事。走进宁波的天一阁,园林秀丽,书香弥漫。明代范钦一生喜好藏书,所到之处悉心搜集公私刻本、经史百家之书,兼收并蓄。他将各地搜集到的书籍,寄回故里宁波月湖之滨的老宅。“东明草堂”为他的藏书处。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范钦建造天一阁藏书楼。“天一”源自《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句,取以水制火之意,意在避开藏书人最怕的失火之事,保佑书籍的安全。穿越时空,我们能望见当年“是非不入松风耳,花开花落只读书”的意趣,而尘烟霭霭,尽入书中。

藏书,藏的是岁月流转中的静默。鸦片战争中宁波沦陷,天一阁许多书籍被英军掠夺,只余2200多部。不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天一阁藏书被盗出售,之后部分书籍被范钦后代购回。民国时期,藏书被盗运往上海,后被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赎回一部分,藏于东方图书馆涵芬楼,但抗日战争中东方图书馆被炸,使得天一阁藏书损失千部。“它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天一阁就在战火的硝烟弥漫中岿然不动,循着藏书的一抹默然。

藏书,藏的是千年变幻中的传承。民国二十二年(1933),成立了以陈宝麟为主席的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天一阁逐渐修缮起来。此后范氏后人在修葺天一阁的同时,又增设了许多建筑,调整了藏书格局。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为了保护天一阁藏书,天一阁经历了建成370余年以来的首次大范围出阁,抗战胜利后藏书运回阁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一阁得到了妥善的修缮和管理。这一穿越千年的古迹,我们不难从中望到某种熠熠生辉之物。这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栖身于一张张泛黄的书页之间。

在滚滚逝去的历史洪流中,一切事物似乎都被裹挟前行,在波涛中湮灭无闻。“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何其不幸。而令人庆幸的是,总有一本本书记录着、传承着历史的足迹,令文化的薪火永远相传。藏书,藏的是隐蔽在书架间的“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让过去拥有未来,让未来充满期待,这也许就是藏书的意义。一千年的回眸,一千年的等待,一千年隐在书卷里的中国,继往开来。

我从过去走来,正要到未来去。路过人间时带上一本书,而不必问浮尘。

(指导教师:熊淑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