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温度

作者: 杨舒茜

窗外,串串雨珠从屋檐落下,打在盆栽的边沿和叶子上,奏出悦耳清响,光与影失了界限。窗内,耳边是书页翻动的轻响,鼻尖是书卷散发的墨香——在这个藏满图书的地方随手拿一本,闲倚在沙发上,听雨读书,便是这个下午最好的消遣方式。

“清光绪三十年(1904),本邑士绅祝鼎、周承德等八人联名呈请,以盐官海神庙西偏屋水仙阁为馆址,拨安澜书院旧藏经史时务各书为基本书籍,建立公共图书馆。”翻看着手中的《中国藏书楼》,我才知晓海宁市图书馆的前世今生,而今年正是它建馆120周年。藏书楼的历史在我的眼前一点点浮现:在我国古代,典籍文献主要靠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和书院藏书来传承,其中官藏和私藏居主导地位,传承着华夏的文明。

从汉代萧何建造的天禄、石渠、麒麟三阁到清代乾隆皇帝下令修建的“四库七阁”,官府藏书收藏、保存了丰富的文化典籍,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而最令我震撼的是私家藏书背后的故事:宁波天一阁历经四百余年保存下来很多明代地方志、登科录等孤本;刘承干的嘉业堂至今仍完好保存着十余万片书版……它们是私家藏书的丰碑。官藏遭受厄运的时候,还得靠民间来捐书。清代乾隆编《四库全书》的时候,民间的进献本就是一个重要的来源。清末,杭州丁申、丁丙兄弟冒着烽火战乱抢救出8000册文澜阁本《四库全书》,才让这部凝聚了先辈心血,凝结了我国历代传统文化的“宝书”得以流传。还有我们今天得以见到的数以千计的宋元刻本,它们中的每一种、每一册都是历经众多的藏书家之手,如接力赛般代代传递下来的。他们将古书抄录、编校后刊行,让它们传播各地。今天,当我再一次翻阅这些千年前留传下来的文字时,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在翻动的书页上,我仿佛看到了孔鲋在“焚书坑儒”时期拼死将先秦《尚书》《论语》《礼记》等典籍藏在自家墙壁中的身影……这是岁月留下的辙印。

从这些藏书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历史的温度。千古绝唱不绝,今迎后来者。有这么一群人,为了理想与热爱,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现在仍有这么一批人,接过了历史的火炬,利用先进的技术,传承与保护着我们的藏书。日夜相继,东风传火,我相信,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我们对图书的热爱与敬仰,将推动着我们将藏书文化继续传承下去,绵延不绝!

(指导教师:熊淑萍)

上一篇: 书·藏之
下一篇: 追光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