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挑匠
作者: 南泽仁临近晚上的时候,天空距离延绵起伏的山脉是那样贴近,草木闪耀着明朗翠绿的光影。牦牛散落在草坪上啃草,悠闲走动,徐徐微风轻拂着它们身上的毛发,使它们的眼眸也透着温和。孩童们在深草丛中玩耍,草梢上不时浮动着他们的嬉笑声。
珀萨走向浅草坪中休憩,远远看见草坪的尽头有三点影子晃动着朝牧场走来,愈来愈近,原来是一个挑着箩筐的外乡人。他个头高大,黑白相间的头发趴地草样浓密,一身洗得发白的蓝布衣服,一双糊满泥泞的黄胶鞋,见到珀萨便点头打招呼,露出一口瓷白牙齿笑,眼尾展露出梯田样纵横的褶子来。孩童们跑去围住他,他放下担子,揭开箩筐上的油布,亮出花花绿绿的棉布、瓷盆、碗盏等。珀萨上前去看,接着转身朝牧场呼唤:
“玉珠——曲塔——挑挑匠来了!”
她们出门朝这方打探,接着奔跑而来。玉珠顺手摘了一朵开在脚边的俄吉秀别在耳际,蹲身捡起箩筐里的物件展开来看,是一床做工粗糙的腈纶床单,荷叶边上飘着几截线头。玉珠凑近去用牙齿咬断,又去抚摸上面的花纹,仿佛是在爱惜自家的东西。挑挑匠坐在箩筐边上歇息,用衣袖擦拭额上的汗渍,满脸喜悦地看着玉珠的举动。玉珠问挑挑匠床单的价格。挑挑匠对玉珠亮出三根指头,玉珠说:“三十元太贵了。”便迅速折叠好床单放回箩筐里。挑挑匠便指向边上吃草的牦牛,又捻起一撮自己的头发,接着亮出五根手指。玉珠也会意了,她说:“是五斤牛毛换一件床单?”挑挑匠点头称是。这时,边上的珀萨“啪”一声拍响了玉珠的手臂,双手捧住脸大笑起来。玉珠疑惑地看着珀萨,问她笑什么?珀萨说:“你和挑挑匠怕是一伙的吧,翻译得这么准确。”曲塔也跟着笑起来。挑挑匠听不懂藏语却也跟着她们愉快地笑,那面色如沐春风。玉珠对着挑挑匠伸出五根手指并拢一起往下顿了顿,请他在原处歇息等待,接着她们嬉笑着一哄散了。
银卓的小孙子远远地奔跑来,脚跟脚随来一只滚圆的小藏獒。他走到挑挑匠跟前蹲身,用手掌托腮仰看挑挑匠,见他额上冒着汗珠,就起身用衣袖帮他擦拭,挑挑匠感激地对着小孩笑,从衣兜里取出一颗奶糖递给他。小孩剥开糖纸放进嘴巴里,香甜地嚼了起来,又走到挑挑匠身后,用手围住他的脖子收缩起双脚欢喜地吊着,晃荡着。挑挑匠的眼睛里满含柔和的霞光,任由他自在。
珀萨、玉珠和曲塔一人背着两条鼓胀的蛇皮口袋奋力地朝着挑挑匠赶来,身后随来了她们的男人,还有手提茶壶和糌粑口袋的银卓。挑挑匠松开小孩的手,迅速起身,从箩筐底取出秤杆等待。她们把口袋卸在挑挑匠面前,挑挑匠从袋口扯出几根牛毛在手中搓揉,感受那粗粝的质感。他先提起玉珠的牛毛来称,称完,伸出手掌朝玉珠比出了一根拇指和一根小指。玉珠便开始在箩筐里选她所需,床单,被套,还有两件薄薄的红绿衬衫。她把手指放在衬衫背后游走,五个细长的手指和指节映显得清清楚楚,她的脸就红了,慌忙把衬衫折叠起来,请挑挑匠一一过目后,兜进了自己的围裙里。
银卓为挑挑匠倒了一碗奶茶,又在上面放了一撮糌粑,挑挑匠盘腿与银卓对坐,他折断一截草梗来搅拌,接着呼噜噜一声大口吞咽而下。银卓又给他倒满一碗茶,他从内衣包里取出一个油纸口袋,打开来,取出一撮烟丝送给银卓。
珀萨选了几张鸳鸯枕巾,几个印着大红喜字的瓷盆,接着打开一件绿衬衫,拿起来对着天光看,她透过衬衫看到了晚霞,看到了几头牦牛甩着尾巴闲适而无所牵挂地走动,吃草。玉珠慌忙把脸背向了身后的牧场,她的脸颊被霞光照得绯红,珀萨迅速折起衣服放入箩筐里,只说太大了不合适。曲塔拿着挑挑匠的秤杆自己称牛毛,然后将斤数刻度拿给挑挑匠看,挑挑匠摆摆手,表示并不重要。待曲塔挑选的时候,几乎就没得选了,她包揽了箩筐里剩下的全部东西。银卓晃荡茶壶,为挑挑匠倒上了壶底的最后一碗奶茶,他就着茶渣子一口喝下了。他从身后扯了一把草叶擦拭碗口,然后捧起碗双手交还给银卓,并起身竖起一双拇指对着银卓、玉珠反复弯曲,叩谢。他把牛毛口袋码放在箩筐里,准备离开。
暮色已经四起,来路早已模糊不清。银卓合掌安放在颈上作势,天色已晚,挽留挑挑匠在牧场过夜。挑挑匠连连摆手,一肩挑起箩筐,晃晃悠悠地离开了。孩子们尾随一段后,又奔跑回草丛里玩耍。银卓感叹:“好些年不见挑挑匠来深山牧圈了,稀客啊!”玉珠忽然敞开嗓子对着挑挑匠的背影唱起山歌来:
木雅勒莫青哦/星宿闪耀在你头顶/繁衍善良本色仁爱心/神牛开道/神羊随行/远行的人又启程/木雅勒莫青哦/神牛山满山是牛群/神羊山满山是羊群/木雅人辛勤开垦的这片土地/是神赐给我们共同的家园……
珀萨和曲塔也附和着唱,像一个音色明媚的牧女组合。男人们从鼻孔里喷出一声笑,转身回牧圈去了。银卓在她们身后说:“大声唱吧,唱给你们的心听。”三个女人唱得更加响亮了。
蓝幽幽的夜空闪动着一颗又一颗星子,一弯银白的月牙儿升上了东山顶。
(选自《火塘书简》,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点读
南泽仁的《挑挑匠》采用烘云托月的叙事手法,文中着力描写了珀萨、玉珠、曲塔、银卓、银卓的小孙子等朴实善良的藏民群像,借他们对外乡人挑挑匠热情与亲厚的态度,来烘托挑挑匠的随和温厚、善良仁爱、慷慨大方的品性,仿若众星捧月,映照得挑挑匠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
同时,川西高原独特的地域文化,是作品深沉的底色。挑挑匠用走村串户、以物换物的质朴方式,满足了藏民的日常生活所需,深受藏民的喜爱。在艰苦边地环境中,挑挑匠宛如独自跋涉的行者,环境越是严苛,越反衬出他的勤劳坚毅,为边地的人们带去生活温暖的美好品质。衬托手法的运用,让挑挑匠这类人物有了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