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卷
◎评析专家:孟 盛 金可澄
孟盛,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语文教师。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创意写作硕士。文学作品散见于《意林》《中国校园文学》《上海作家》等刊物,参编《创意写作教程》《新时代中国高考作文改革档案》等写作教材或专著。
【中考真题】
假如世界是一摊无形的水,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取水方式来认识这摊水。成长,就是在一次次对未知事物的探寻中,或拓宽眼界,或增长才干,或发现规律……同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取水”方式。
请以“我也是个取水人”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②不得抄袭。
【专家评析】
较之于以往三年上海中考的作文题,如2021年的“比看上去更有意思”、2022年的“这不过是个开场”、2023年的“会心之乐”,2024年的上海中考作文题变化不小,这着重体现在题目的指向、个人的立意、审美的内涵三方面。
题目的指向,是需要理清楚题从何来、到何处去。题目的第一句是以“假如”起调,“假如世界是一摊无形的水”,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假设前提,假设前提是不需要自证的。关键是后半句,“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取水方式来认识这摊水”。注意,这里用的是“认识”。或受限于学识,或受限于局限,每个人的认识自然是不同的。换句话说,因人而异。
“因人而异”在文本上的具体体现就是个人的立意。个人的独特经历可以解决题目的何来与何去的指向。这也是命题者想要看到的结果,重点是这个“异”何以见“意”。题目的第二句就是将“异”显性化出来,即成长过程中对未知事物的探寻。探寻的收获,就是“意”,题目给了几种可能性,如拓宽眼界、增长才干、发现规律等。当然,这种可能性还可以更多元、更独特。
其实,今年的上海中考作文与以往最大不同在于“审美的内涵”。以往的中考作文着重叙述一件“事”,今年的中考作文在叙述之前,考生先要“论”:一摊水,是什么?认识,是什么?成长与世界的关联是什么?这些略带“隐喻”的词汇背后,真正的内涵是什么?这便是个人的审美。审美,是可以体现出考生的为人与为言。由此,题目最后一句话的落脚点便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