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
作者: 蒋钦晨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中秋了。学校放假,我回到了家里和家人一起过中秋。
晚饭后,爸爸提议,一起去婺江边走走。我反对,因为还有作业没完成。妹妹不肯,软磨硬泡地,一定要拉我同行。我很无奈,不过,很快自我安慰:我一直住校,很难得一家人能在一起,就当补偿吧。想来在茶余饭后的闲适之中,家人同去婺江之畔领略美丽的夜景也是不错的选择。
爸爸妈妈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妹妹一蹦一跳地跑来跑去。妈妈嗔怪地喊:“小心点,别摔了!”月亮倒映在微波粼粼的江面上,就似闪亮的鱼鳞。江畔的灯光柔和地照在家人的身上,高矮不一的影子在江坝上跳动。
江畔的那条柏油路上,两旁绚丽变幻的灯是那么闪亮。我清晰地看见了江面上荡起了一层层的涟漪。顺着水波的方向,我向前看去,呀,不远处的江边竟然还有老人在垂钓!他头戴一顶小帽,穿了一件长袖,蹲坐在江边,骨瘦如柴的手里握着一根钓竿,另一只手里,食指、中指之间,夹着一根燃烧的烟。他用力一抛,钓线便游龙般飞舞,落入江里,江面泛起一圈涟漪。
“哥,快来看,爷爷在钓鱼呢,桶里有好几条呢!”妹妹兴奋极了。我笑笑,也跑过去,摸摸她的头:“下次有空,我也带你来钓。”“哥哥不许耍赖,不要一上学又把我忘记了。现在我一个礼拜才能见到你一次,而且每次你一回来就躲到房间里做作业,都不陪我。妈妈说,以后你考上大学,回来的次数就更少了。”
我一怔,是啊,我一天天成长,终有一天要离开家人,飞向自己的天空。能陪在他们身边的时间还有多少呢?我看着迎面走来,略显苍老的爸爸妈妈,忽然有些莫名的忧伤,我拉着妹妹的手,看着她说:“放心,哥哥一定不会忘记的。”
月亮把我们一家四口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我牵着妹妹的手,暗暗告诉自己:珍惜家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伴他们……
这个中秋让我更懂得了团圆的意义。
作者将自己和家人在中秋夜到婺江边散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记录下来。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文章的主题是“中秋的意义在于陪伴和珍惜”。常规来说,这类立意是大多数同学见到“中秋”二字便会想到的,如此行文便易“泯然众人矣”。同时,也极易在选材的时候用力平均,没有高潮,读起来平淡无奇。况且,文中的钓鱼老人与主题“陪伴和珍惜”关联不大,只是起到了引子的作用。
如何将一家人散步的日常小事写得更具有生活意蕴呢?我们不妨学一学教材:莫怀戚的《散步》,记叙“我”带着母亲和妻儿到郊外散步的事。儿子想走小路,母亲愿走大路,发生了分歧。当“我”决定“委屈”儿子时,母亲却遵从了孙子的想法。最后,“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稳稳地走。立意:人到中年,会担当起承上启下的重任,尊老与爱幼,会使我们感到责任重大。
写散步中的一件小事,作者着眼于处理分歧,感受责任。从“我们这一家”想到“中年人”,由“一个”想到“一群”,立意上就有了新意,也有了深度。《中秋》这篇文章,作者的着眼点始终是一家四口。若换个角度,把着眼点放在偶遇的钓鱼老人身上呢?
从“一个”钓鱼老人想到“一群”孤独老人:一个老人,在中秋节这样的日子出来钓鱼,不是没有人陪伴太孤单,就是爱极了钓鱼这项活动。作者回忆了当时的情形,想到了和老人的谈话,发现他是因子女在外,无人团圆而出来独自钓鱼解闷。圆月映照之下,老人的背影越显孤单,作者便由这“一个”想到可能还有“一群”在团圆夜却依旧孤独的老人。于是,他将主题确定为:要关心缺乏亲人陪伴的老人。再由“一群”想到“一类”长时间独居、独自生活的“空巢老人”。如此,从“团圆”到“未团圆”,从“我们这一家”到“空巢老人”,在生活的小素材中看见社会问题,立意就提升了。
下面是经过作者修改升格后的作文,大家且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