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的起名艺术

作者: 发财金刚

菜市场的起名艺术0

民间的“野生语言大师”对待蔬菜和水果,有自己的一套起名法则,仿佛他们使用的是另一套语言体系。那些词典里的词语,被重新编排,赋予了新的诗意。

那些剑走偏锋的名字通常出现在瓦楞纸、泡沫板、塑料板等材料上,书写工具大多是黑色记号笔。在一笔一画的勾勒下,这些名字往往呈现出一股拙感。

当有的人笑老板书读得不多写了错别字时,老板反倒嘿嘿一乐,根本不在乎。以正统的学术眼光看待,它们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在那些词被造出来的场景里,它们却拥有顽强的生命力。

反向营销的效果总是出人意料,因为人的注意力更容易检索到错误的信息,不止一个老板反馈写错别字反倒让生意更好了。

产自攀枝花的凯特杧果,在“野生创作者”的笔下,变成了“攀枝花凯特忙狗”。在没有走近看之前,还以为水果店在卖什么新的犬种。

中国地大物博,有的水果遍布多个省份,古话里讲“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生长在不同地方,决定了它们拥有不同的名字。

比如说长相独特的红果参,在有些地方被叫作轮钟草,在四川和湖北等地被叫作算盘子、算盘果,因为长得像算盘。而有些地方的人则认为它长得像蜘蛛,把它叫作蜘蛛果。

事实上,在当今的电商平台上,也能见到这套“野生起名方法论”的身影。

东北集市上常见的圆枣子,在有些地方被叫作狗枣子、软枣子,在直播间它换了个名字,叫奇异莓。好奇的网友会被这些有着多种称呼的小众水果吸引,把它们加进购物车,满足自己的“求知欲”。

有的商家甚至还会加个前缀——“不长毛的奇异莓”。别小看这些前缀和包装,根据《2024丰收节抖音电商助农数据报告》显示,文字上的修饰让奇异莓的销量同比增长了490%。

各地方言和“谐音梗”就是滋养这些起名创意的绝佳土壤,人们如法炮制,往里面揉进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力。

“阳光没贵”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阳光玫瑰”本来的名字,它直截了当地告诉每一个路人:“没贵,你买得起。”广告学的精髓算是被他们掌握了。

它们是实体的脱口秀摆件,仅仅是立在蔬菜水果堆里,便有了引人发笑的力量,一切都是那么朴实无华。

越贴近一个地方的口音,你就离这片土地越近。起名的艺术就是要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只有这样,你才能理解为什么四川人习惯把樱桃称为“enter”。

当小南瓜盆栽被插上了“上班搭子”“万事不南”的标签,原本平平无奇的桌面盆栽直接被赋予了陪伴属性或“神龛”属性,销量同比增长534%。

拒绝焦虑的年轻人真的会购买一把绿色香蕉摆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年轻人的兴趣和玄学,把“拒绝蕉绿”的销量提升了506%。

这些数据对商家来说十分具有借鉴意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是“我需要什么就去购买什么”,而是“我看到什么好玩就去买什么”。

等人们买过“乡下的脚”“迷糊的桃”“打雷的鸡”“忙碌的狗”,又在“不老的泥”里收获“死机的豆”,此时商家与顾客心有灵犀,已然共同编写了一部消费巨著。

(竹叽摘自微信公众号“不相及研究所”,本刊节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