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黛玉学习教语文

作者: 李龙

向黛玉学习教语文0

我曾讲过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香菱学诗》,节选自经典名著《红楼梦》。教学这篇文章时,有个学生向我提了一个问题:香菱为什么不向身边的宝钗学诗,而是舍近求远跑到潇湘馆去跟黛玉学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要回答这个问题,还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贾府的大观园里充满浓郁而浪漫的诗意气氛,贾宝玉和众姐妹结了个诗社,经常开展诗歌创作、研讨等活动,相当于今天的笔会。诗社里被大家公认的两位才女,一个是薛宝钗,一个是林黛玉,两人的才气难分高下。小姐们和公子哥宝玉作诗、评诗的雅兴极大地点燃了香菱学诗的热情。

应该说,香菱本就具有作诗的潜质。她原本出身书香门第,父亲甄士隐乃进士出身,做过官,后来辞官归隐,《红楼梦》的第一回就提到过他。香菱是他的独生女,乳名英莲,被他视为掌上明珠。在她三岁的时候,元宵节家里佣人带她出去赏灯时,不幸让她被人贩子拐了去。长大以后又不幸被呆霸王薛蟠抢占做了妾,受尽薛蟠百般凌辱。宝钗实在看不过,趁着薛蟠不在家,便收在自己房里做了侍女,改名香菱。

香菱天性聪敏,加上受大观园众小姐的影响,使她产生了强烈的学诗冲动,甚至达到如痴如醉、茶饭不思、夜不成眠的程度。

按理说,宝钗这个人性情温和,平时对香菱也比较好,香菱应该向身边的宝钗学诗。可是,宝钗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不赞成,也不支持香菱学诗,认为这不是一个女孩子尤其是作为下人的女孩子该做的事,作诗不过是富贵人家的公子哥和小姐们茶余饭后聊作消遣的玩意儿。香菱在宝钗那里受到冷遇,所以不得不大老远地向黛玉学诗。

黛玉对香菱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香菱去潇湘馆找她请求拜师,黛玉十分爽快地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她拖着虚弱的病体,对香菱进行一次次耐心细致的指导。

在黛玉看来,香菱是个苦命的孩子,跟自己的境况多少有点相似:父母早亡,寄人篱下。所以,她对香菱似乎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这就不难理解一向性格孤傲的黛玉为什么对香菱有如此的热情。

黛玉是一位了不起的好老师,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很值得我们今天当老师的学习和借鉴。她不但乐教,而且善教。她对香菱说,写诗其实并不难,这就帮助香菱树立了学诗的自信。一般来说,学习任何一门新知识或技能,对初学者而言,一开始多少都会有畏难情绪。黛玉的鼓励让香菱有了自信,从而产生了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她先让香菱诵读一些名家诸如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等的诗作,有一定的艺术积累,先打好基础。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黛玉是深谙此道的。当香菱读完黛玉送给她的《王摩诘全集》后,黛玉说:“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于是,她和香菱一起交流赏析王维的《塞上》一诗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引导香菱进入诗中描写的情境,从而产生切身的体验。同时她还告诫香菱:“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作‘不以词害意’。”这里她一语道出了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用现代文学理论来解释就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

对香菱交的第一首习作《月夜》,黛玉评价说:“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接着香菱又作了第二首,黛玉也不太满意,认为过于穿凿了,也就是说不够真切自然。因为诗里将月亮比作玉镜、冰盘、玉盘之类的,古诗早已有之,缺乏创新,也没有真情实感,这就落入俗套了。她让香菱放开胆子去作,不要有太多束缚。这就是在鼓励香菱发挥创造性思维,不要因袭别人,要表达属于自己的东西,创新才是艺术的生命力。

香菱作的第三首《月夜》令人啧啧称叹,不失为一首佳作。诗里既赞美月亮,又以自身相比,富有象征意义,表达了自己孤独无依的身世以及内心的愁苦与凄凉。全诗融情于景,有感而发。

黛玉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阅读积累,二是讨论反馈,三是尝试创作。三个步骤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学习到实践再到创新,科学高效,这对我们今天所倡导的语文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可以说,黛玉是一个富有教育智慧的人。

香菱学作诗进步飞快,一方面是她专心向学、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黛玉授之以渔、指导有方、循循善诱是分不开的。香菱和黛玉,一个好学,一个善教,好学生遇到好老师,成功就势在必然了。

我想,黛玉要是生活在当代,做一名语文老师的话,该是多么优秀啊!我们这些语文老师难道不应该向她好好学习吗?

(子婧摘自微信公众号“作家文学”,老老老鱼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