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了解天下事
作者: 瑶华如今,我们可以从很多渠道得知世界各地发生了什么——或是拿起手机搜索,或是用电脑浏览,或是打开电视看报道……但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想要了解天下事可就不太容易了。相传在晚唐时期,有一位家在湖北的书生得到几份手抄的文书,里面写着“某日皇帝举行隆重的仪式”“某日皇帝对某某进行赏赐”等,但没有写年号和人名。这人还以为这些是朝廷近期的新闻。后来有人从首都长安来他家,一看这些文书,才发现竟然是一百年前的政事报道,新闻成了“旧闻”。可见,秀才不出门,欲知天下事也没那么容易。
官方报纸,了解资讯的权威渠道
在没有互联网的古代,报纸是最主要的信息来源。西汉时期,邸报已经出现了。邸报由专人负责制作,汇编皇帝发布的诏令、大臣上报的奏章,以及和宫廷、政治有关的新闻。邸报是由驿使骑马传送给各地官员的,是官员们的必读资料,使他们可以掌握内部信息,和朝廷尽量保持同步。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清代。
不过,邸报也面临着被造假的风险。相传宋代有个读书人从京城回乡,为了保证一路上畅通无阻,他特意参考邸报的常用格式,伪造了一份近期朝廷人事任免的文件。每经过一地,这人便将其拿给负责守关的官吏看,声称这是首都最新的邸报,顺便和他们套近乎。由于他经过的地方较为偏远,官吏收到的邸报基本上都是好几个月前的,他们见此人说得头头是道,便都被他骗了。
民间小报,读者其实也不少
在宋代,一些负责编写邸报的工作人员将邸报中的内容私自抄录下来流传,逐渐演变成民间流行的小报。无论读者是什么身份,只要付钱就可以购买这种小报。小报上的信息有的来自邸报,也有的来自内部人士私下流传的内幕消息。当然,假新闻也不少。不过,“吃瓜群众”并不在意信息是否真实,越劲爆、越吸引眼球越好。为了拿到第一手的资料,编写小报的人甚至会贿赂官员探听新闻,争取每天都能“上头条”“上热搜”。清代,朝廷允许民间将部分邸报稿件和京城内的重要新闻汇编成《京报》,公开出售。《京报》有专门的送报服务,算是小报的升级版。《京报》和现代的报纸已经有些相似,但它的外形不是一大张报纸,而是一本小册子,黄色的封面上印着红色的“京报”字样。
老百姓想了解资讯怎么办
邸报和小报都有特定的读者群体,或是官员,或是有一定财力并且识文断字的士人阶层。在封建时代,不属于这两类人的普通百姓如果想要了解天下事,有没有途径呢?
除了和读过报纸的亲戚朋友打探消息,古代百姓获取资讯最普遍的方法,是观看官府在城门外以及交通要道上定时张贴的榜文。榜文内容包括国家颁布的重要法令、各地告破的重大案件、被朝廷表彰或是通缉的人员信息等,都与百姓的生活关系较为密切,可以起到传播消息的效果。在古装影视剧里,我们有时也能看到一群人挤在榜文前观看的场景。古代普通人识字的比较少,往往需要一个人大声读出榜文内容,其他人一边听,一边在脑子里记个大概,回家再讲给亲朋好友听。除了看文字,古代人也可以通过观看表演了解信息。早在南宋时期,繁华的江南一带就出现了“说朝报”这个职业。说报人敲着小锣,把从小报上收集的新闻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唱出来,借此招徕男女老少。说报人唱一段新闻,卖一会儿小报和零食,再唱一段。观众即使不想买报纸,也可以买点零嘴儿。与此类似的还有在酒楼、茶馆里活动的说书人,尽管他们讲的大多为古代传奇,但偶尔也会讲新闻。这些或真或假的消息,丰富了百姓的谈资。
(本刊原创稿件,小黑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