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旅游,为什么最累的是路上的两天
作者: 池池每逢节假日,不少人在乘车或坐飞机时,总感觉路途格外漫长。
你在狭小的座位中艰难地扭动身体,却怎么也找不到一个舒服的姿势。你只觉得腰酸背痛,连刷手机都提不起精神,心情也渐渐变得低落。
旅游一趟,为什么最累的反而是没怎么动弹的往返路上?
乘车或坐飞机,的确会带来生理上的疲惫感。不要说平日里扎根工位的“打工人”,即便是身体强健的运动员,在出行后,也会明显感到疲劳,甚至遭受头痛的折磨,经历方向感的混乱。
这一切,与交通工具的振动感脱不开关系。
当飞机起落时,或是车辆在不平坦的路面上颠簸前行、在十字路口转弯摇晃时,它们所产生的机械振动可以通过腿部和臀部传递到人的全身。你能够在行驶过程中维持较为自然的坐姿,全靠神经调动肌肉应对车辆的微小运动,对肌肉或肌腱承受的振动进行反射性收缩。
有研究者发现,在垂直方向的振动中,腰部和胸部的运动甚至超过了座椅的运动幅度。随着车辆的左右摇摆、上下跳跃,人体参与运动的不仅有肌肉,脊柱也在以相同的频率活动——这时候又需要更多的肌肉活动来稳定脊柱。
在肌肉辛勤工作的同时,大脑的负荷也在增加——大脑正在马不停蹄地处理各种外界信息,和身体打配合。因此,尽管看上去你只是坐着,但你全身上下都没有休息。
旅游的路上,除了浑身难受,你或许还会哈欠连天,不知不觉间打起了瞌睡。
实验表明,仅仅20分钟的振动就会导致人的困倦感显著上升,运动警觉性显著下降,并且随着时间延长,这种感受在1小时后会达到顶峰。你的困乏还可能和振动频率有关。以汽车为例,车体的固有振动频率为1~1.6赫兹。而低频振动,尤其是低于2赫兹的振动,正是嗜睡的强烈诱因。封闭的车厢和狭小的座位就像不那么舒适的摇篮一样催眠。
你在乘车过程中感受到的振动,不仅会滋生困意,还会带来呼吸加速、体温升高等生理变化,并对你的视觉反应和心理反应产生负面影响。
除了车辆的起伏晃动,你还要忍受在逼仄的空间中僵硬地久坐,两者都会导致人体血压升高。由于长时间保持坐姿,腿部肌肉的运动量相比站立时少,座位会压迫你的臀部和大腿区域的静脉,阻碍腿部血液循环,时间一长就可能造成腿部肿胀。
相比地面交通,乘坐飞机旅行会令人更加疲惫。首先,你面临着脱水的风险:客舱内的相对湿度往往较低,对你的身体并不友好,它会带来皮肤表面和呼吸道的水分流失,让你比身处地面时更容易感到口干舌燥。
还有高海拔这个影响因素。对运动员和其随行工作人员的研究发现,飞行3小时后人体的血氧饱和度就会明显下降,低于正常数值。缺氧会降低人的肌肉和大脑的代谢率,加剧旅途的疲惫感。
这些交通方式不但累身,而且累心。
车厢外,如果遇上单调重复的风景,缺乏视觉刺激,人们会感到无聊、倦怠;车厢内,尤其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陌生局促的环境会给人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所以长途旅行更需要做好心理建设,因为旅行时间越长,越可能激发你的负面情绪。你只能忍不住地抱怨:这趟旅程怎么还没结束啊?
终于抵达终点,你抖抖发麻的双脚,从座位上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前往盼望已久的景区或回到舒适的家中,才能弥补一下这一路的身心俱疲。
(哪里萌啦摘自微信公众号“答案如下”,本刊节选,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