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过有痕
作者: 胡一可“老师,打球去吗?”家伟从办公室门口露出个脑袋,继而又伸出一只手,挥了挥手中的羽毛球拍。
“马上,等我改完这几份作业。”我应了一声,余光瞥见他开心地蹦了蹦。
我在一所职业高中教英语,家伟是新来的高一学生。开学仅一个月,我们就结为“羽毛球搭子”。
家伟坐在教室里靠后的位置,起初并不显眼。开学第一节课,我给每个人发了一张小纸条,要求大家如实写出本学期的英语学习目标。同我预想的差不多,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套话的学生占大多数,其次是漫无目的、自我放弃型的学生。家伟的回答很特别,他写道:“每周背三个单词。”见他如此实在,很快我便记住了他。
怎料一周后,他竟在课堂上公开向我“叫板”。事情是这样的,鉴于班内学生的英语学习状态低迷,我只好向他们灌输些诸如“勤能补拙”“失败乃成功之母”等让人耳朵起茧的大道理。家伟听后问我:“老师,您难道没有无论怎么努力都做不好、不喜欢的事情吗?”我很诧异,但还是如实回答:“有,运动。”他耸了耸肩说:“那英语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样的。”班里顿时一阵骚动,其他同学都挺赞同他的说法,纷纷露出理直气壮的表情。
课间我喊家伟来聊天,他走向我的时候眼神闪躲,大概以为我要批评他。待听到我说他的话不无道理时,他便肉眼可见地开心起来了。他告诉我他特别喜欢运动,尤其擅长打羽毛球。接着他问:“老师,您要不跟我一起打羽毛球锻炼身体吧?咱们互帮互助。”
这位少年的举动又一次出乎我的意料,我方才还在思考如何引导他培养学习英语的热情,没想到能让我以身作则的好机会这么快就送上门来了。如果连我这样“宅”的人都愿意尝试运动,那么家伟乃至班上其他同学当然不该轻言放弃学习英语。而且从他的爱好入手,不仅能迅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可以见缝插针地融入英语知识。
于是我和他约定,他当我的羽毛球教练,我则给他布置额外的英语学习任务。
第一次和家伟打球,说实话我心里有点犯怵,因为我见识过他与其他人交手,球风狠劲十足,每一拍都带着风。现场来了几个看热闹的同学,如果家伟给我这个菜鸟一个下马威,可能会有损我作为教师的威严,搞不好我以后就降不住这帮学生了。
好在我的担忧是多余的。家伟认真履行了教练的职责,有模有样地指导我练习一些基础动作,发来的球较为温和,我时不时能和他打几个来回。不过少年心性难以压制,偶尔他也会手痒杀过来几个球显摆实力。我忍不住夸赞他厉害,他得意地告诉我,他都是自学的。
中场休息时便轮到我展开攻势了。我打算利用他对运动的兴趣,先拓展一些相关的单词。我问他:“你这么喜欢打羽毛球,应该知道羽毛球用英语怎么说吧?”他一副早有准备的样子,自信地说道:“嘿,就知道您会考这个。我昨晚特意搜过,是‘badmiton’。”我让他拼写。写了一半,见我摇头,他不可置信地从包里掏出一个小笔记本翻阅,而后懊恼地双手抱头。
我见状连忙安慰他说:“‘badminton’中的第一个‘n’的确容易被忽略,所以背单词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发音一起记忆,听、说、读、写是一家。”我又向他简单讲述了自然拼读法,他听得频频点头,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先前看热闹的同学也围了过来。
突然,他好奇地问道:“老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我搜索了脑海里所有关于英文造词法的信息,却想不出与该词有关的任何内容。但我灵光一现,狡猾地卖了个关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我明日课上分解。”
第二天我带着新课件走入教室,“叛逆”地带学生短暂逃离书本。通过讲述羽毛球这个单词的来源,我向大家展示了英语词源的多样性,再过渡至词根词缀记忆法,完成了一堂英文版的说文解字课。我明白,这种教学方式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同学,但我相信会有人受到启发,至少家伟和那几个看热闹的学生听得异常认真。
此后我在备课的过程中也会多探究知识点背后蕴藏的故事,尽量不停留于课本表面。毕竟学生们的思维总是很跳脱,时不时就会蹦出几个令我感到意外的问题,我没点储备还真招架不住。这于我而言,亦可谓教学相长。
除了运动相关的单词,打球的过程中我还会结合当时的情景,告诉家伟一些英语的日常表达,同时鼓励他多结合生活常识向我提问。有一回他一脸坏笑地问我“秃头”怎么说,我刚回答了“bald”,就看见顶着“地中海”、为学生们所忌惮的教导主任从一旁经过。
我忍住笑意,轻轻敲了敲家伟的脑袋,正色道:“加赠你一个单词,把‘bald’中的‘a’替换成‘o’,含义会截然不同,刚好可以描述你方才的行为。”话音刚落,我就看见他的眼睛亮了,他追着我问是什么意思。
“‘bold’的意思是大胆的、勇敢无畏的。”我调侃他,“家伟同学,希望你人到中年依然bold,而不是bald。”
他嘿嘿笑了两声,拍着胸脯说:“必须的。”
随着打球次数的增加,我的技术虽不能说变得有多好,但至少身体素质增强了不少。家伟的活力和对羽毛球的热爱似乎通过每一次挥拍传递给我了,以至于向来对运动避之不及的我,逐渐也开始享受流汗时的酣畅淋漓。我甚至觉得,羽毛球在空中画出的弧线很美。
与此同时,我的坚持兴许同样感染了学生们吧,家伟每周背会的单词慢慢从三个上升至五个,再到七个。有一天他不好意思地向我认错,坦言学期初的自己对我确实存有挑衅的心思,没想到我敢接受挑战并且坚持了下来。有了家伟的带动,班上其他同学也不好意思拿从前的借口敷衍了事,我能感受到大家对英语的畏难情绪减弱了。
再后来,我离开了学校。临行前,家伟送了我一个羽毛球,上面用水笔画了一张粗糙的笑脸。他说这是新的教练,负责替他监督我。
我现在仍保留着打羽毛球的习惯,但对其他运动依然提不起兴趣。
奥运会期间,我收到了一条短信,是家伟发来的。他说:“老师,您在看奥运会吗?我还记得这些运动项目用英语怎么说,还把您当初告诉我的各种运动背后的故事讲给我爸妈听了,他们都夸我呢。”
(本刊原创稿件,豆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