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就是接受“不完美”
作者: 书影君电影看得多了,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的故事片幼稚得像动画片,而有的动画片却深刻得像故事片!
动画片《头脑特工队2》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影片将意识流、自我意识、头脑风暴、情绪、记忆等专业的心理学术语,变换成河流、树木、玻璃球、形态各异的小人等,形象地向观众展现了我们每个人大脑最深处的结构和运行规律。它深入审视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情绪以及成长过程,并从中探索积极成长的意义。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都可以在这部轻松快乐的动画影片中探寻自我、发现自我、接受自我。
1
10年前,《头脑特工队》第一部上映。该片以精彩绝妙的情节设定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赢得了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奖。影片主人公是一个名叫莱莉的小女孩。在她的大脑情绪控制室中,有5个色彩、外形各异的小人,它们分别是代表快乐的乐乐、代表忧伤的忧忧、代表害怕的怕怕、代表愤怒的怒怒和代表讨厌的厌厌。
这5个小人,住在莱莉的大脑情绪控制室当中,时刻控制着她所有的情绪变化和对于外界的反应及态度。5个情绪小人之间既有合作,也有冲突,但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莱莉可以自然地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当然,在莱莉天真无邪的童年情绪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一定是快乐的乐乐。毕竟,孩子的快乐就是如此简单,会因为得到一个彩色糖块而欢呼雀跃。
2
在《头脑特工队》第二部中,小女孩莱莉长大了,她即将从初中走进高中的校门,迎接一个全新的世界。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莱莉内心的情绪变得复杂起来。新的情绪小人入驻了莱莉的大脑情绪控制室,它们分别是代表焦虑的焦焦、代表羡慕的慕慕、代表尴尬的尬尬和代表颓废的丧丧。新的情绪小人,是一群既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的复杂情绪。
莱莉因为冰球打得好,被教练邀请参加冰球训练营,如果表现出色,就有可能进入她仰慕已久的高中校队。因为有了这样的目标,曾经天真单纯的莱莉,头脑中的情绪变得复杂起来,平添了许多城府与心机、手段与计谋。
在新加入的4个情绪小人中,代表焦虑的焦焦是主角。焦焦的优点是有危机意识,懂得提前谋划和审时度势,这在前期给莱莉的社交增添了许多优势。但随着竞争程度的激烈化,焦焦带给莱莉的,更多是夜不能寐、过度担忧和自我否定。
这样的情节,其实暗示着每个人一生中都要面对的几个情绪困难时期,比如青春期。在这样的时期,人会变得情绪糟糕,无名火不断,焦虑、抑郁频发,难以自控。
3
影片有一个剧情设定得特别形象和精彩。乐乐这个情绪小人,认为人应该永远积极乐观,所以它总是自作主张,把莱莉生活中经历的一些糟糕、负面的记忆全部转移到脑后区,只留下那些积极、快乐的记忆。乐乐的本意,是让莱莉不沉溺于过往的阴影,积极乐观地向前看。
每一次胜利、每一次受夸奖,每一个正面记忆都会各自生长出一根类似神经的细线,千丝万缕,最终汇集成为莱莉的自我意识之树。在乐乐主导下的莱莉的童年,这棵自我意识之树的口号就是“我是最棒的”。
随着莱莉逐渐长大,她开始进入青春期。小女孩在纯真之外,平添了许多烦恼,这就是在续集中,加入焦虑、尴尬、羡慕和颓废这4个新角色的原因。
其中代表焦虑的焦焦很快占据了莱莉意识的主导地位。它不但把原有的情绪小人全部赶出大脑指挥部,而且还拔掉了莱莉童年时期长成的意识之树。
在焦焦的眼中,莱莉长大了,她不能再像个小孩子般幼稚,她需要有胜负心,懂得照顾他人心情,要委屈自己来讨好他人,甚至为了达到目标可以不必计较手段。莱莉需要快速“成熟”起来,像个大人般想事情、做事情。
焦焦的这套处世标准,不就是很多家长在孩子进入社会时谆谆教诲的“生存智慧”吗?
果不其然,在焦焦的指挥棒下,莱莉性情大变。她为了接近自己仰慕的球队而选择疏远好友;她为了抢球而不与队友配合,甚至撞伤队友;她为了提前了解教练对自己的评价,偷偷潜入办公室偷看教练日志……原本单纯善良的莱莉,变成了一个胜负欲过强、得失心过重,甚至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心机女孩”。
我们选择了一种处世原则,在享受它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必须承受它带来的坏处。莱莉那种对胜利过于执着的好胜心,导致她有了严重的焦虑症症状,夜不能寐、情绪失控。
每一次斤斤计较的情绪和记忆,生发出一根根焦灼不安的情绪神经,最终合体成为一株异样的自我意识之树。那棵树在不停地提醒着莱莉:“我还不够好!”
这样的反复的自我否定,既可以让我们越挫越勇,也可以让我们一蹶不振。大多数有此经历的人,恐怕都走向了后者。
4
影片的最后,焦焦培养的那棵只会反复给莱莉施加压力的自我意识之树,被大伙连根拔掉。
同时,混杂着负面记忆和正面情绪的新的自我意识之树勃然生长出来。它时而快乐,时而焦虑,时而愤怒,时而忧郁。参差百态,复杂多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意识。
在追求完美、成功的自我时,也要接受那个消极、失败的自我,甚至还有黑暗、压抑的自我。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坚强,我们也要承认和接受自己的软弱,一个不完美的自我,才是最真实的自我。
当我们能够接受这样的“不完美”,才算真正地长大了。
( 嘉梁摘自《少年大世界》2025年第1—2期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