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动物不撒谎

作者: 禾刀

至少动物不撒谎0

《驴子医生和它的朋友们:动物如何疗愈人类》是一本很有趣的心理学著作,甚至可以将它看成宠物推广宣传书。当然,这种宣传并非一味地追捧,而是有着极强的心理学逻辑和严肃的科学依据。

谈到和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闪过的很可能是狗。“有很多证据表明,狗从被驯化之初就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并被当作最好的朋友一样对待。”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和人与人的关系需要保持适当距离不同,人与动物间的情感纽带恰在于彼此的亲近。这种亲近不仅是物理距离的缩短,更是情感联结的有效建立。

本书中,德国弗莱堡动物辅助心理治疗研究所的两位心理学家旁征博引,用大量案例和研究成果,探讨了驴子、猫、狗、绵羊、鸡、牛和迷你猪等宠物在与人类交流的过程中对人的精神的疗愈作用。为此,两位作者详细介绍了“动物辅助治疗”的发展历程与应用前景,并展示了这种疗法对抑郁症、孤独症及多动症等疾病的疗愈效果。

大概在公元前9000年,人类驯化了小麦和山羊。公元前4000年,人类驯化了马。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曾在《人类简史》一书中抛出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人类在驯化植物的同时,其实也会被植物所驯化。尤瓦尔·赫拉利这里说的反向驯化,主要是指植物对人类膳食结构的影响,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性,乃至基因。

其实,“反向驯化”人类的何止植物,实际上还有动物,特别是我们喜闻乐见的宠物。众所周知,在远古时代,人类与大自然中的动物并无二致,居无定所,食无定时,时常还会遭受其他猛兽的侵袭。时至今日,“人类仍然有着在大自然中与动物一起生活的能力。人类的这种‘遗产’有一个名字,叫作‘亲生物性’”。

“亲生物性”与人类的进化息息相关,或者可以认为基因早就注定,是人类的天性。在作者看来,正是因为这个与生俱来的特质,所以“通过与动物的互动,儿童可以模拟过程和角色,体验各种情感。他们拥抱动物,表扬它们,甚至有时责备它们。与动物互动能让儿童反思自己的关系经验,他们在动物身上找到内在和外在的投射”。在某种意义上,宠物是儿童成长的老师,它们可以帮助儿童平复情绪,儿童在与宠物共处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共情能力。而“与宠物一起长大的孩子更擅长沟通,因为他们可以更准确、更敏锐地解读人类的面部表情”。

作者指出,人类饲养宠物这个浪漫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皇室和贵族开始饲养宠物,因为贵族有能力饲养那些“没有明显用途的动物”。此前,虽然也有动物被驯化,但它们往往扮演的是人类生活工具的角色。宠物现象的出现,意味着部分“有闲阶级”有了新的精神追求(无论是炫富还是需要陪伴)。在两位作者看来,人类这种精神追求的转向绝非偶然。作为人类不说话的朋友,“宠物能直接、即时地表达它们的情感,无偏见、无条件地给出它们的爱,不求回报”。人类的身心可以在与动物的相处中得到疗愈,重新快乐起来。换句话说,动物不会撒谎,不在乎人类外貌美丑,不在乎老幼病残,更不会歧视谁。它们的陪伴没有絮絮叨叨,它们无怨无悔,从不奢求回报。

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哪怕是最亲近的人,也不可能始终保持足够的耐心,倾听我们内心的苦闷与积郁。动物与人类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们的行为不受社会和文化约束,所以它们的行为更加真实,孩子们可以体验到关心、理解、安全感,以及被需要、被喜欢和被接纳。动物这种朦胧的尊重感,令“孩子们感到自己被赋予了力量,并对自己的能力和才能产生信心”。动物的无偏见与无条件只是它们的本性,而这种纯粹的本性恰恰是人际交往中最为缺乏的特质。

两位作者列举了宠物辅助治疗的适应证,包括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多动症、孤独症等,以及其他一些心理创伤;宠物甚至对减轻恐惧、降低血压也大有裨益。作者指出,除了治疗心理创伤,“与宠物一起长大的儿童比那些没有宠物的同龄人拥有更强大的免疫系统”。当然,任何事物都存在利弊,宠物同样如此。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但如果缺乏有效的疫苗种植,狂犬病的高风险依然令人倍感惊悚。另一方面,宠物自带一些细菌或寄生虫,也可能给亲近它们的人带来致病风险。

虽然两位作者对宠物的疗愈作用不吝溢美之词,但依然理性地指出,没有什么动物是万能和完美的。“就像人一样,每只动物都有权利某一天感觉不好,某一天没有治愈作用。我们不能期望一种生物在所有方面都能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工作。我们应该接受动物所能提供给我们的一切。”也就是说,作为给人类提供情绪价值的动物,人类同样有必要尊重它们的情绪起落,真正把动物视为自己生活中的朋友。

(月和叶摘自《北京晚报》2025年2月2日)

上一篇: 一拳击碎偏见的大山
下一篇: 摘抄本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