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年不是八季

作者: 朱提

为什么一年不是八季0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不管古代现代,东方西方,莫不如是。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年偏偏是四季,而不是三季、六季、八季呢?

季节都是人定的

的确,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因为四季变迁并不是非常直观的事情。

地球自转一圈为一日,公转一圈为一年,月相变化一圈是一个月,这都是通过简单的观察就可以知道的——天亮了又亮,花开了又开。即使古人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也可以直观地记录和描述。四季就不同了,从哪一天开始算春天呢?每年的这一天温度都不同,花开的情况也不一样。

换作你,你可能想着想着就累了,袖子一甩,“爱咋咋地,就这么过呗”。

不过这难不倒聪明的老祖宗。通过年复一年的细致观察,老祖宗还是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就算地上的事不大稳定,天上的事还是非常靠谱的。比如北斗七星,随着时间的推移,勺子头当然是一直对着北极星的,勺柄却是每天转动的。当勺柄指向东方时,就“天下皆春”了;勺柄转向西边,则是秋天到来。《尚书·尧典》中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斗转星移,是老天通知我们时间更迭的方法。但并不是所有地方的古人都认为一年分为四季,古埃及人就只分三季,这是根据尼罗河的活动来划分的。当尼罗河河水涨满河谷时,人们只能到高处去住,这会持续四个月;当河水逐渐下降,露出河床时便可以耕作,这又将持续四个月;当河水干涸时,河道变得很窄,这又会持续四个月。

北欧的先民根据驯鹿的活动、植被的变化等把一年分为八个季节。印度的先民制定了六个季节,夏天和秋天之间有个“季风季”,冬天之前有个“冬前季”。

怎么样,现在格局打开了吧?

不难发现,古人主要是根据生产方式来区分季节的。打猎的看动物,种地的看太阳,做买卖的看河海的水情。有几个季节不重要,能指导生活才重要。

四时有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彼此沟通也越来越频繁。大家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使用同样的历法,不同的文明对于季节有不同的定义,因此得来个相对统一的。

古人发现,不管今年水怎么涨,驯鹿什么时候生崽,只要在地上立一根棍子,它的影子从长到短,又从短到长,每年循环一次,这和风雨山河都没关系,可以说万世不移。

到这个阶段,人类才发现了四季真正的形成原因和运行规律。我们今天都知道,由于地球自转的轨道面(赤道平面)和地球公转的轨道面(黄道平面)之间存在夹角(黄赤交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从而产生了周而复始的太阳高度角变化。体现在地球上,就是小棍影子的长短变化和白天黑夜时长的变化。

而一年的变化,存在四个自然的时间点——白天最长、白天最短以及两个日夜等长。当然,身处地球不同地方,感受会有所区别。南北极存在极昼夜,赤道附近则变化不大。四季最分明的区域是在南北两个温带,也就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的部分,这两个区域四季变化明显,昼夜时长也比较平均,也最利于农业的发展。

所以,古代的主要文明几乎都在北温带以及北回归线稍南的部分,比如罗马、拜占庭和中国。这些国家占据了历史上的绝对话语权,四季当然就占据了主流,那些三季、六季、八季的历法逐渐地被人们忘却了。

温柔的约定

人类拥有四季,其实是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这是人和大自然的一种温柔约定。

如果没有季节变化,花总是那么开着,雪总是那么下着,生活该多么无聊啊。有了变化,就有了兴趣,有了动力。而且,这种变化是循环的。你知道不管今天有多冷,再过十天,春天就来了;不管食物有多少,再过一个月,粮食就成熟了。面对下一天、下一月、下一季,我们总能猜想它们的样子,用以往的经验就可以适应它们。

想象一下,如果从明年开始一年将有十三个月,而第十三个月是什么样的,没人知道,你将陷入多大的恐惧。就算是突然多出一个月假期,你可能也会不知所措。

这种变中有定、定中有变的节律正是大自然的恩赐。

岂止是人类,万物生灵也都在四季循环中各得其所,既享受着循环,又成为循环的一部分。树木会在秋天落叶,减少能量的损耗;起风的季节,种子已经长好,长途旅行就要拉开帷幕。熊感到冷了会冬眠,但冬眠前又会守在河边等候准时洄游的大马哈鱼,这也是时间给它准备的礼物。

比起动植物,我们当然有更多的方法与四季和平相处——学会了生火,掌握了储存,建造起了房屋,发明了空调……这些方法都让我们不惧饥寒酷暑。

(成风摘自《奥秘》2025年第3期,Cyan Lin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