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织布做夏衣
作者: 瑶华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两首咏叹夏日的诗中都写到了蕉纱:“鱼笋朝餐饱,蕉纱暑服轻”“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现代人看到“蕉”字,很容易联想到用来吃的香蕉,但香蕉皮显然不能拿来做衣服。
难道这种蕉纱是用蕉类植物的叶片做的?《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是这么想的。他写过一个叫《翩翩》的故事,故事里,落魄书生被仙女搭救,仙女用芭蕉叶裁成衣服给他穿。芭蕉叶穿在书生身上就变成了柔软的绿锦,而当书生返回俗世,绿锦又变回了芭蕉叶。可是,芭蕉叶质地脆弱,包烤鱼还行,做衣服似乎有些勉强。
其实,唐诗中的蕉纱,在古代又名蕉布,早在东汉时期就出现在岭南地区。蕉纱的原材料并不是芭蕉科植物的叶子或果实,而是从其叶鞘包叠而成的假茎中抽出的纤维——“蕉丝”。
蕉纱的质地柔软,做成的衣服夏天穿在身上很凉爽。
古人将香蕉、芭蕉等芭蕉科植物统称为“蕉”。在盛产蕉的南方,人们不仅吃蕉的果实,也吃它们的花和根,不可食用的部分还能用来织布。“蕉”字原本的含义是生枲,“枲”是麻的一种,正体现出它可供纺织的特性。农谚有“衣蕉宜瘠,食蕉宜肥”之说,意思是:用来抽丝织布的蕉类植物要种在贫瘠的土地上,蕉丝纤维会更结实;用来食用的蕉类则应种植在肥沃的土地上,果实的口感会更好。
剥开一层层的芭蕉茎皮,虽然能摸到表面粗糙的纤维,但抽出丝并非易事,需要用碱性的草木灰溶液煮制或浸泡,促使它脱去果胶,才能抽出纤细的蕉丝。在织布的过程中,蕉丝如果过于干燥,就会发生断裂,所以需要让它一直保持湿润。制作蕉纱比织棉布、丝绸更加费时费力,所以蕉纱产量很低。
蕉纱虽然穿着舒服,却不耐暴晒,也不易储存,容易变色。在清代,广东蕉农研究出了将蚕丝和蕉丝混织的办法,可以增强蕉纱的韧性,但它仍然有产量低、成本高的缺点。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今天我们已经很难见到真正的蕉纱了。
(本刊原创稿件,Raven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