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镇的“隐”
作者: 王秉良大船小船
吴镇的一生,总在隐藏。
他总爱画渔父划着小小的渔船,在水中漂流。那一叶小舟,让人想起核舟,小得像是桃核雕成的。那一叶小舟,让人想起芥舟,在茫茫的山川之间,渺小得如一株小草,实在太不显眼。
《历代画家姓氏便览》说他“村居教学以自娱,参易卜卦以玩世”——“自娱”“玩世”两个词用得好,游历的日子,他乐在江湖,但“无限风烟谁得似?欲将此处付行藏”。
吴镇真把自己藏起来了。不过他又找了位形象代言人,在画里一再现身。在他传世的作品中,约有三分之一有渔父的身影。
他画中的渔父,可不是出没风波里,靠打鱼养家的汉子,而是思想家渔父、得道者渔父。这位渔父,曾和屈原对话,在泽畔高唱过“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位渔父,曾被张志和一再吟咏,“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也被人称“船子和尚”的德诚禅师拉来,用39首《拨棹歌》参悟禅理,有道是:“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连宋高宗赵构都为渔父写了15首词作呢。
吴镇的渔父,有时“从浪摆,任风飘,束手怀中放却桡”,有时“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有时“轻拨棹,且归与,挂起渔竿不钓鱼”,无所羁绊,逍遥自在。
几人几船
吴镇的渔父图,有多幅单人孤舟处于山水间的画面,但也有两幅长卷,在山水间错落分布着许多核舟一样的小船,几乎每只小船上都有一位渔父。他们好像都沉浸在自己的天地中,各顾各的,谁也不搭理谁。那么多小船和小人,越看越好玩。这些小人,就像一些画家常画的那样,只是山水的点缀吗?非也,非也。
这些渔父和小船,“或得鱼收纶,或虚篷听雨,或浩歌明月,或醉卧斜阳,态千状万,无不自适”。
江水就是一个流动的空间,有藏在背后的阴晴圆缺,有看不见的波涛起伏。每一条船上的渔父,都是不同时空中的吴镇,是他在不同时刻的情态,或者说是每一个刹那的禅悟。几乎每一条船旁,都配有一首吴镇写的《渔父词》。有趣的是,有一处,山石树木间写了诗句,诗末注“无船”,渔父和船应该是藏到山后去了。
天地藏身
虎豹藏在山林,匿身于草木之中,是为了伺机捕食猎物。麋鹿也会藏身,皮毛长成保护色,是为了避免成为猎物。
行走于世间,是隐藏行迹还是彰显自我,这是个问题。
孔子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东坡说:“用舍由时,行藏在我。”鬼谷子则说:“圣人之道,在隐与匿。”
茫茫天地,何处藏身?
船子和尚《拨棹歌》云:“苍苔滑净坐忘机,截眼寒云叶叶飞。戴箬笠,挂蓑衣,别无归处是吾归。”“乾坤为舸月为蓬,一屏云山一罨风。身放荡,性灵空,何妨南北与西东。”
心性空明,“此心安处是吾乡”,则到处都是归处,到处可以藏身。
吴镇的思想依归在何处呢?他生在诗礼之家,自幼饱读诗书,受儒家启蒙,曾写过“若有时人问谁笔,橡林一个老书生”;他好剑术,浪迹江湖,颇有些游侠气质;他自号梅花道人,精研易理,卖卜为生,和道士方方壶、黄公望、葛乾孙、周元真等人交游,隐迹林泉,诗词里充满了道家意味;晚年,他又号梅沙弥、梅花和尚,常去家乡魏塘镇大胜寺,以及景德寺、慈云寺诸寺拜访,与松岩、竹叟、古泉讲师等僧侣私交甚厚,又向佛家靠拢了。
吴镇以梅、竹为精神寄托,除了画渔父,还画了一辈子竹子、梅花。他的魏塘居所“绕屋种梅数百株”,起名为“梅花庵”。在自知大限将至的时候,他为自己写了墓碑碑文“梅花和尚之塔”,不写墓主人姓名,不写立碑者。
至正十四年(1354年)九月十五日,吴镇去世,就葬在梅花庵旁。传说,吴镇去世后,元末兵乱,盗贼到处掘墓挖金,江南许多名人的墓都被盗挖,吴镇的墓因被误以为是和尚坟冢,而得以保全。
(空空摘自《北京晚报》2023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