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为学才艺吵过的架
作者: 王芫我女儿的同学们要做一项公益活动——为阅读障碍患者募捐。上个月,有家长在微信群里号召大家踊跃参加募捐演出,我劝女儿也去,她摇头说:“我又没才艺。”“才艺”这个词又踩到了我的痛脚。她小的时候,可是什么都学过一阵呢。学过一年以上的,就有钢琴、围棋、体操、游泳、垒球和冰球,一年以下的我都数不清了,只能说包括但不限于吉他、画画、网球、扬琴和声乐。
女儿学才艺之所以悉数半途而废,基本上是因为我不得要领。我总是先用不近人情的严格,迅速让她失去兴趣。一旦她表示厌倦,我又信奉起尊重个性的教育原则。就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女儿已经没有可学的了。
那些年,我们为学才艺而吵过的架,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充满了负能量。久而久之,她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认定自己缺少才华。我又不想让她自暴自弃,于是经常滥加鼓励,比如我会指着她的涂鸦大呼小叫:“画得多好啊!”这时她眼里就会闪过一丝警觉:“你又想让我上美术班了?”
记得她11岁那年,我们还正式谈过一次。那时候她已经懂事多了,也觉得女孩子会弹钢琴挺好的,但是又担心起步太晚,跟学龄前儿童一起去考初级很尴尬。我立刻表示:“只要你想学,考不考级无所谓。”但我又想:不考级,我怎么知道你学成什么样啊?于是我不由自主地添了一句:“决心一旦下定,你就必须坚持到18岁。”
她赶紧说:“还是算了吧。”我说:“要不,你就跟我学写作吧。”无须添置什么家当,也无须到外面聘请老师,并且门槛低,退出流程也比较简单。
这当然是玩笑。写作是学校里的一门功课,有老师教就够了。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们在加拿大的时候,学校选了几个人参加征文比赛,其中有她。因为不是作业,老师不负责批改,于是我自告奋勇地提出要帮她看看,看完之后还毫无保留地提出了修改意见。她改完一遍,我仍不满意,还要教导她:“好文章是一遍一遍改出来的。”
第二天女儿放学回家,我问她:“交给老师了吗?”她说:“忘带了。”我挺生气。第三天,她又忘带了。第四天我亲眼看着她把作文放进书包,但那天——据她说——老师没来。我知道我又把事情搞砸了。从此以后,对她写作上的事我也不闻不问了。
一晃又是两年过去了。前几天,我们谈起申请大学的事,她也意识到缺乏课外活动是她的短板。我说:“第一,现在想学什么都不晚;第二,如果实在不愿意学,只好扬长避短,比如参与年鉴、校刊的工作。”她立刻说:“哦,这个我行。”口气还挺淡定,令我欣慰。
然后我想,这里面一定有我的功劳。证据就是,每次我对她的语言表达能力表示赞赏时,我先生就会眉头紧皱着说:“你怎么又把孩子往那条道上引?”
谁都禁不住夸,但我不曾刻意用夸赞来引导她。我要是有那本事,一定首选把她夸成工程师、教授、医生、律师(排名不分先后)。真实情况是,低情商家长如我,到目前为止没能实现一个主动教育的目标。好在我们的互动中一直有一个亮点,那就是在语言方面我能享受发现的乐趣,而她常能提供这样的乐趣。
记得她9岁的一个晚上,她告诉我她要在睡前做一件事,并且连用了4个英文单词来形容这件事。经解释,我才明白这是“大吃大喝”的不同说法。这件事我跟很多朋友讲过,当然用的是调侃的语气:“我们家那熊孩子呀,连睡觉前下楼吃块饼干,都能给描述成宴饮之乐。”
她一定能听出我对她语言能力的赞赏是真实的、具体的、暂时超越了功利心的,绝对不同于虚伪地、抽象地、别有用心地夸她画得好。
时至今日,我对学习才艺也看得比较开了。如果时间能倒流,我一定会在她刚入门时态度更柔和一些,在她遇到瓶颈时态度更强硬一些,而不是恰恰反过来。因为我现在意识到:学才艺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获得那项技能,更重要的是体验并实现“坚持”这一壮举。如果我们当初能在前述十几个项目中好歹挑一个,坚持到现在,一来能收获一项技能,二来也能培养习惯、塑造性格。而没有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完成能力,是我现在对她最大的担心。
前几天,由募捐演出谈到才艺问题,我问她:“假如时间倒流,你觉得你能坚持学习哪一个项目呢?”她说:“当然是体操。当年我要接着练,是你不让。”
我不让?怎么可能?她言之凿凿地说:“你说我将来会长到1.75米,学体操没前途。”
我有那么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吗?但话说回来,这逻辑倒真挺像是我的。除非,她已学会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了。
(心香一瓣摘自湖南文艺出版社《成长是孩子自己的旅程》一书,习k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