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津遇见魔法世界
作者: 李文睿不知道看过电影版《哈利·波特》的同学,还记不记得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宴会厅:坐满学生的长桌、身披黑色巫师袍的学生、悬浮在空中的蜡烛、两侧墙壁上的动物雕塑……这个宴会厅的取景地,正是牛津大学一所学院的大厅。其实不只这个大厅,电影版《哈利·波特》的多处取景地都在牛津大学。真实世界里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到底是什么样的?拿到牛津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我,带着千奇百怪的问题,坐上了前往英国的飞机。当时我只能确定一件事——录取通知书不是猫头鹰送来的,而是学校通过电子邮箱发送的。
英国的大学是开放式的,属于学校的建筑(包括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礼堂以及办公楼等)散落在牛津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漫步在这座保留了许多古建筑的城市里,穿过叹息桥,路过博德利图书馆,望着晚霞中的阿什莫林博物馆,真的有种走进了魔法世界的错觉。
每到新学年开始的10月份,以及毕业季,都能看到穿着白衬衫、黑色西装裤或者半裙,踩着皮鞋,身披一件飘逸的黑色“魔法袍”的学生们步履匆匆,谈笑着穿梭在这座古老城市的大街小巷。这并不是在拍电影,而是真实的场景。
学术礼服是牛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日里,大家并不需要穿着这种正式的礼服出门,但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比如入学仪式、毕业典礼、考试,以及前往学院参加晚宴的时候,都需要按照要求穿着合适的礼服出席,而黑色的外袍则是学生礼服中最显眼的一件。有意思的是,在参加考试的时候,除了穿着这套礼服,学生还被要求在胸前别上不同颜色的康乃馨,以标示参加考试的次数。
说到学术晚宴,就不得不提牛津大学独特的学院制度。这里的学院,和我印象中的学院有所不同。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杜伦大学这种学院制的大学里,学院和院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院系负责教学,学院则更具有标识意义,同时也是提供住宿和社交活动的单元。就像《哈利·波特》中的4个学院,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格兰芬多的学生大多比较勇敢,拉文克劳的学生以智慧闻名,赫奇帕奇的学生注重努力与公正,斯莱特林的学生则更有野心且看重荣誉。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休息室与宿舍,学生都习惯以学院为单位划分自己的归属。



在牛津大学,每一个正式注册过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院,学院划分是和录取通知书一起发放的,如果拒绝了学院的录取,也就相当于拒绝了学校的录取。我当时希望入学后住宿环境能相对舒适些,并没有考虑太多,就选择申请了一个较新的学院。虽然比起牛津诸多有古老历史的学院,成立于1966年的沃佛森学院没有那些恢宏的古建筑,但它也给我带来了许多难忘的记忆。
走进学院,门房的叔叔和阿姨总是会微笑着迎接每一个人,他们替我们收发信件、快递,问候我们一天过得怎么样。每逢学期中大家压力大的时候,每个人的邮箱里就会悄悄地出现巧克力,以示鼓励和支持。
因为学院距离市中心略远,大约有七八分钟的车程,所以每天早晨到下午都有往返于市中心与学院之间的免费小巴。大概每个牛津大学的学生都有和小巴司机聊天的经历。
学院的休息室是我们最爱去的地方,那里不仅有价格低廉的咖啡与其他饮品,还有许多免费的杂志与桌游道具。寒冷的冬天,点一杯暖暖的热巧克力,窝在休息室的沙发里和朋友们谈天说地,是学院生活中最寻常却也最温暖的一幕。
在学院的生活里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每年冬天的舞会。有一年舞会的主题是“带我飞向月球”。当天,大家盛装出席,满怀期待地站在学院门口排队,门厅、休息室、餐厅、走廊都被装扮成太空飞行的主题,到处都是月亮和星星元素的灯和装饰物,还有宇航员主题的合影板。学院也安排了各种活动,比如面部彩绘、拍大头贴、玩游戏等。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在灯光下跳舞、谈笑、高歌。我最喜欢的是面部彩绘的活动,根据每个人的要求,美丽的彩虹、花朵、蝴蝶不断诞生在彩绘师灵巧的双手下。我喜欢粉色,为了搭配我当天穿的黑色裙子,彩绘师在我眼周画了一朵花瓣飞舞的鲜花,还用了许多亮片。那朵花在太空主题的灯光映照下,显得非常灵动。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已经告别牛津大学3年有余了,提笔回忆起当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发现有很多细节尚未褪色。节日的街灯依旧映照在行人的肩头,学院里的小松鼠好似还趴在我的窗外,从学院到导师办公室的班伯里路上大概还是落满了树叶,行人走过去会有“沙沙”的声响。大概下一个转角,英国变幻莫测的天气又会落下一阵令人猝不及防的大雨。我依旧像那时,第一次独自踏上这个陌生国度的自己一样,对这座拥有美丽晚霞的大学城充满了憧憬与依恋。
(偷星星呢摘自《七彩语文》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