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学辩护

作者: 李彦汶

为文学辩护0

下课铃声响起,我看到小雅的脸上有着难以抑制的喜悦。她手拿一个白色的帆布包,飞快地蹿到我的桌前。她呼吸急促,声音也有些颤抖。我的视线停留在她的帆布包上,以为她又给我带零食了——这是她身为一个走读生,常向我施展的神秘特权。

可是今天,她的双眼闪动着,以完全不一样的方式向我表达着喜悦。从前的她总像初春的小鸟一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可是今天的她异常沉默和谨慎。她轻轻地将手伸入帆布包,拿出一本书给我。

“下课也要小点声,要讲话出去讲!”耳边忽然传来班主任的声音,教室里一下子被强制按了静音键。小雅身子一抖,像做了什么亏心事,又把书塞了回去,然后把帆布包直接放到了我的怀里。

“算啦,先不拿出来给你看,你晚上回宿舍后偷偷看。记住,千万别让老师发现了!”她在我耳边悄悄说道,“我知道你看书速度很快,看完了一定要写读后感给我,我们一起交流。”她抿嘴笑着,然后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帆布包里那本书安静地躺在我的怀里,我顿时感到一种莫名的幸福感。我用余光确认了班主任的身影不在之后,悄悄拿出那本书,在书桌下细细翻看。我爱书,爱有关书的一切。我细细摩挲书脊,像在安抚它的情绪。

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

我仍然记得这本书是如何陪伴我度过了一段幸福时光的。我所就读的高中,要求学生每天清晨六点到教室,晚上十点下晚自习回宿舍。为了挤出看书的时间并且不被老师抓到,我主动压榨了自己的睡觉时间。我早上五点半就飞奔到教室,把书放在早读材料里享受我的晨间阅读;晚上熄灯之后,我在被窝里打着小小的手电筒再多看半个小时。我看得如痴如醉,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只有在看书的时候,特别是在看所谓的“闲书”时,我才感到自己真正存在着。我和书中的文字同步,感受着自己的一呼一吸。书页的触感连同作者精妙的描写一起被刻在我的脑海里。

我彻底被伍尔夫的笔触折服,每天闭上眼睛,我的脑海里不是课本里的知识点,而是拉姆齐夫人一家的悲欢离合。我感到自己疲惫的精神终于有了一处宁静的栖息地,那里没有跑操,没有早读,没有周考,没有密密麻麻的排名表。圆锥曲线、历史年表、英语单词,都成了伍尔夫笔下小喽啰的化身,在睡梦中,它们毕恭毕敬地站在我的旁边,注视着我的一举一动。

“伍尔夫是在用原子的尺度写作。”我如此写道。

很快,我读到了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在灯塔遥远的光线下,拉姆齐先生反思了自己曾经的错误,詹姆斯理解并原谅了父亲,莉丽则怀着对拉姆齐夫人的无限思念完成了自己的生命与艺术的融合。虽然不舍,可我还是读完了这本书,并且留下了一节晚自习的时间,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篇读后感。我期待与小雅交流我的感想,思绪就像即将溢出的水,将我淹没。

可是,最先看到我的读后感的人不是小雅,而是路过的教导主任。那天晚上,正好是她负责巡逻。她站在我们班的窗外,一眼就看到了又哭又笑、鬼鬼祟祟的我。她定睛一看,又看到了我尝试用练习册盖住,但还是露出马脚的课外书。

小雅的书被没收,我被叫去单独谈话。学校的规章制度明明白白地写着不允许学生在自习时间看课外书,特别是在高三这个节骨眼儿上。轻则扣分,重则记过。

怎么办?是不是我放松警惕,太不小心了?小雅会不会很生气?我内心十分忐忑,忽然想起了英语老师前段时间讲过的一个短语——“have a frog in my stomach”,我的肚子里好像也有一只青蛙,向我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焦虑。

忽然,肩膀上传来熟悉的触感。我迟疑地回头,看到了小雅眼神中的坚定,她微笑着,像《到灯塔去》里的拉姆齐夫人一样,平和但充满力量。

“我陪你一起去。”她说。

下意识地,我们手牵着手,带着当年苏格拉底为自己辩护的勇气做好了为文学辩护的准备。我们要对教导主任展开长篇大论,从文学的功用讲到文学的美妙,从白话文运动中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一直讲到如今异彩纷呈的当代文学。我们要讲意识流、先锋派,用数不尽的名词作为武器击败教导主任。此时此刻,我们曾经阅读过的文字都成了我们的盟友,我们整装待发,准备取得这场辩论赛的胜利。

“老师,这本书是我借给她的。我们俩只是在课余时间阅读这本书,没有耽误学习。而且,我认为学校的制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适当看一些课外书,是有助于我们缓解学习压力的。而且,文学是养料,是……”

教导主任抬手打断了小雅的长篇大论。她把写满读后感的纸折好,放进书页。她眼眸低垂,像在怀念着什么。

“我读书的时候也喜欢看伍尔夫的书。”她把书还给我们,“我办公室里有一套伍尔夫全集,你们感兴趣的话,可以拿去看。”

说罢,她把手指放到嘴边,做出嘘声状,说:“别让校长知道了,下次把书藏好,快点回去学习吧。”

我和小雅相视而笑,这场辩护,不战而胜。

后来,高考结束,我和小雅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我们俩在假期相约回到母校看望老师们。我们在曾经待过无数日夜的教室窗外向里看去,惊奇地发现一些学生的手里都有一本“闲书”。

不远处,教导主任在向我们招手。

看来,我们的学弟学妹,再也不用为文学辩护了。

为文学辩护1

( 本刊原创稿件, Cyan Lin图)

上一篇: 夏天的在场证明
下一篇: 阅读的起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