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门口的台阶为什么又高又长
作者: 雁舒从古至今,图书馆作为收藏、保管书籍及其他纸质文献资料的重要建筑,被视为知识的宝库和文明的殿堂。图书馆门口延伸至主入口的“知识的阶梯”,让前来求知的人们难免多费些腿脚,望“阶”兴叹。
一般情况下,主层(及主入口)设在建筑物的底层,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方便人们进出。但实际上,有不少图书馆会将主层抬高,设在二层,这就需要增加通往入口的台阶设计。这费膝盖的台阶并非建筑设计师的刻意刁难。
根据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主层面积的大小需要根据图书馆总体规模来设计。对于一定规模的综合图书馆,仅仅一层很难完整盛下馆内所有功能。
为了实现馆内空间的合理配置,同时满足不同群体的使用需求,一些图书馆选择将内部业务房间设在底层,利用架高的主层,将内务工作空间与一般读者使用空间隔离开,避免相互干扰。
一些大型图书馆出于保护资料的目的,会选择将藏书室设置在主层下方,因为底层的室内环境更稳定、更可控。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图书馆主馆,作为全校最大的综合性图书馆,面积约4.3万平方米,就将部分年代久远的藏书放置在位于底层的密集书库(不对外开放)。
作为知识的宝库,图书馆不仅要为读者营造舒适的空间,还要做图书资料与各类档案的“避风港”。为了书籍、档案的“保质保鲜,延年益寿”,图书馆在设计建造时要充分考虑如何创造适宜且稳定的微环境条件,尽可能地避免馆内环境波动。
根据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发布的《图书馆资料保护与处理指南》,馆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也必须谨慎拿捏。
一般来说,55%~65%的相对湿度最为适宜,在这样的环境中,资料受到的机械性损害会减至最小,对资料保持活性有利。而当相对湿度超过65%时,不仅会导致资料的黏合剂变软,失去黏合作用,还容易诱发霉菌问题,造成更多的伤害。不仅如此,湿度与温度的起起落落,还会影响藏品材料的尺寸和力学性质,造成伤害。
光照条件的稳定舒适也不容忽视。光线本身的能量不仅会加速材料的氧化分解,还会改变储存空间的湿度与温度,带来连锁反应,给书籍资料造成多重打击。为了达到理想的光照条件,一般来说,在库存地点直接去除自然光源是最为便利的上策。
因此,有的图书馆会选择将密闭书库放在建筑的下部,处于半密闭或者全密闭的状态。这样做有利于防尘,同时传热和散热少,室内微环境能保持稳定、凉爽、干燥。
有时候,光考虑室内环境的调控还远远不够。图书馆整体的建筑设计还必须因地制宜。外部的自然条件也可能影响建筑师对于主层高度的设定。
西南、华南、华中、东南沿海等地区,潮湿季节相对较长,土壤和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大,所以在降水量较大的雨季,就容易发生书库潮湿、书籍发霉的现象。
入侵的水汽会对善本等宝贵的纸质资料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因此防潮防水问题对于南方的图书馆更加突出,设计建造上也需要采用一系列繁杂的防潮处理。而一些图书馆采用架空、架高主层的方式来避免繁杂的防潮处理,还可以更好地抵御强降水带来的城市内涝、积水等对图书馆的影响,同时兼顾功能区分散布局的目的。
可见,架高的主层有时也是一种顺应地理条件的保护性策略。
除了满足特定的功能,图书馆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创造。作为文化建筑的一种,图书馆建筑往往是一座城市、一个社区、一所学校的精神文明标志和文化窗口。阶梯作为构成建筑的要素之一,搭配主楼体的设计,从视觉上带来庄重感,可以增强图书馆的地标感和象征性功能。
许多高等院校,往往将庄严肃穆、气势雄伟的图书馆建筑放置在校园突出的位置,通过一定的建筑形式和设计风格,使之成为校园的地标。
“书山有路勤为径”,来都来了,爬个五六七八九十级台阶也问题不大吧!
(叙丞摘自微信公众号“答案如下”,本刊节选)